三角恋的你来我往,何谓真爱?
发布时间:2022-11-24 17:30:33“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
这是在郭麒麟18岁踏进社会时,郭德纲写的儿子的一封家书中的内容。初听时只觉得文绉绉的,读不懂其中的实际含义,可真正踏进社会后,一定会用实际经历感受到这句句真言。求人、无钱,写尽心酸艰难;人心、人情,道遍万般不易。
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半个喜剧》,同样将这种感悟诠释得淋漓尽致。由《驴得水》原班人马打造的作品,改编自两位导演研究生毕业时所历经的真实生活,在上映以来接连获奖无数。虽然最后全程陪跑电影金鸡奖,但能被选中提名,就足以证明其优秀水平。
一次情感出轨,将三个年轻人的人生彻底搅和在一起。在浪漫爱情中打开现实生活,在情感碰撞中感悟人生真谛。
大方向、小细节,双管齐下
生活,其实就是半个喜剧家加上半个悲剧,在悲喜交加中跟着岁月的脚步前行。
正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临终之际写下的四字人生感悟一般,这两种极端玄幻、意象、充满奥秘,却又仿佛化为具体的音符、画面,落到世人面前。“悲欣交集”,喜忧参半,感受生命的无穷滋味。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选用《半个喜剧》的名称,怕是正有此意。
一方面,将所有的悲剧用闹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容易接受。毕竟相比悲剧的惨烈来说,人们还是更容易接受喜剧的外衣。
另一方面,用半个喜剧完整地表达出故事的核心,写实的同时诠释人生主题,这样既有琐碎生活的渺小,又有关于人生的伟大。
此外,故事还夹杂着多重元素。北漂的心酸、不同爱情观的考验、爱情的碰撞等等,在弘扬主题的同时使电影内容更加饱满,人物形象立体,更加让观众有代入感。而种种细节,无一不在对照主题。
当用宏观和微观双重形式去审视这部电影时,这部电影真正值得喝彩的地方已经随着镜头慢慢展露出来。那些感同身受的闹剧、那些无奈痛苦的选择,我们身处其中,却又好似亲身经历。
“狗血”的高级
有人形容电影前半程的故事“狗血”,场场转折意料之外,毫无惊喜可言。但为何其口碑居高不下,则更多的因为视觉高级。
关于两个好兄弟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按照正常逻辑和小说脑来说,一般就是两个男人为了争抢一个女人闹得不可开交。要是再加上出轨的环节,那么剧情走向就应该是出轨被抓包,男友兄弟来安慰女孩,两人反而产生异样情愫。
这样一来,故事情节流畅,细节也无懈可击。可偏偏电影要剑走偏锋,在正常逻辑中增添偶然和喜剧效果,将故事线无限拉长。
电影本身故事是这样的,孙同和多多是好兄弟,因为来北京发展,所以借助他家,而女孩莫默是多多的女友。一次多多出轨被莫默抓到,于是便把那个出轨对象推脱给孙同,造成对方是孙同私生活混乱带回来的。
故事到这里远没有彻底拉开序幕。出生富家的多多其实还有一个正在谈婚论嫁的女友,相当于一个人同时交往两个女友,还在外边乱玩。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当两个女孩撞到一块时,就已经注定是场悲剧。
事实也的确如此,纸终究保不住火,从莫默到另一个要结婚的女孩,在和男友的相处过程中都发现了蛛丝马迹,男友的平衡终究还是翻船了。而莫默和多多两人在相处中渐生情愫,轰轰烈烈地爱上了对方。
我们肉眼可见的一直都是情感纠葛,三个亦或是四个人围绕着混乱的感情找个说法。但在感情之外,其实还传达着其中每个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所谓的专一、多情,不过是爱情观在价值观下的具体表现。相同的人走在一起,不同的人越来越远而已。
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
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出事其实都和成长环境有关,而成长环境则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就社会环境来看,孙同和多多便是典型的两种代表。来自小地方的孙同来北京打拼,没有人脉没有关系,自然困难重重,连北京户口都要求助好友。可自家开大公司的多多,根本不需要为金钱发愁不说,在社会上也很轻易地就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这其中,已然有了家庭环境的影子。原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让他们在对人对事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多多爽朗大气,而孙同则谨小慎微,用莫默的话就是懦弱。
剧情最大的转折点莫过于孙同因为母亲的压力,迫不得已和莫默分手时,不少人嫌弃孙同的懦弱。可回过头来想,或许从来不是孙同的缘故,而是现实逼迫着他必须做出妥协。
为了得到北京户口,他必须依赖好友多多。母亲卖掉老家的房子来找他,不惜拿性命威胁儿子听多多的话,不要和对方吵架,不也是对利益的妥协吗?现实压得人喘不过气,但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到现实中,为现实低头。
尽管最后的结局一切都是美好大团圆,可不少人吐槽结尾过于理想化了。一地鸡毛的生活,在欲望的无止境中不断走偏方向,变成陌生的自己。这样的现状,又怎么是一场闹剧就轻易回到原点的呢?被原谅的错误,真能破镜重圆吗?
综述
不过总之来说,依旧是瑕不掩瑜。结合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参杂里一直上的社会规则,半个喜剧半个悲剧,演绎出生活影视剧化的新意。
如果重来一次,我相信导演依旧还会做出这个选择。游走在现实扭曲规则中的人们,最后都选择了最初的自己,选择了理想化的社会。与其说这是夸张,还不如说这是对美好的一场畅想,也是对理想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