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法则”才是成功的必选
发布时间:2022-11-24 16:10:25题记: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工作,再到人生,似乎无处不受其左右。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论语》更是备受推崇,很多人都将这部经典之作视为人生的指引。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儒学悟人生”之说。
其中,《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词:君子不器。
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囿于一技之长。
朱子也曾解释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君子不器”说开去。
“君子不器”绝非是要我们做“平均主义者”
何为“器”?
器,即器皿,是一种盛放东西的容器。
《论语》中有“君子不器”之说,《老子》中亦有“大器晚成”之言。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两位圣人所理解的“器”意义是一样的。字面上虽是指器皿,其实质内涵则有容纳之意。
当下,主流的解释认为“器”是指“拥有某种特定的技艺”。“器者”,则指拥有某种特定技艺的人。所以,我们在欣赏一个人时常说:可造之器;唾弃一个人时也会骂上一句:不成器的东西。
倘若我们把“君子不器”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会更加便于理解。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值周王朝日渐式微,春秋各国群雄争霸的历史大转折时代。孔子一生的理想是辅助一国之君实行仁政,从而“修身、治国、平天下”。
后人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古代的君子,要修习“六艺”,即“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都须样样精通。我们知道孔子是以儒者著称,其思想博大精深。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实际上是个文武全才。《吕氏春秋?慎大》中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力气之大,可以举起城门的关闸。不仅如此,他还是箭术高手。《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个箭也能引来大批群众观摩,足见其箭术精湛。
所以,孔子本人就是“君子不器”的典范,他既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可谓是,文高武精。
孔子通过自身的修为和经历告诫后人:要做“君子不器”之人,不要局限于某一种技艺,而应多才多艺;更不要自我设限,而应敢于突破。
但是,当下很多人认为“君子不器”和“择一技而精”是相左的,矛盾的。到底是要做“全才”,还是做“专才”?不少人都陷入了苦思。诚然,深钻一个领域,把某个技艺练到炉火纯青,把某件事情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很多人之所以苦于做“全才”,还是做“专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既没心思“守一业”,更没能力“做全才”。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到了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看到了有些人“一年换掉两三份工作”、看到了所谓的“斜杠青年”只是在名片上多加了几道“斜杠”,其实斜杠里的标签无非是让自己看起来“高大上”而已。
这种所谓的“斜杠”和“全才”在很多人身上体现的仅仅是“平均主义”,甚至连“平均”都达不到。他们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也很懂,那个也很在行。实际上,他们对自己涉猎到的知识仅仅是蜻蜓点水,略知一二。一旦深聊,便全都漏了陷。
所以,“平均主义”和孔子的“君子不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绝不可混为一谈。
很多时候,“平均主义”只是自欺欺人,而“君子不器”才是真正的不囿于一技,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广而精。
古有“君子不器”,今有“杠铃法则”
周所周知,杠铃两头重,中间用一根钢管相连。这样运动员才能使用巧劲,将其举起。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说我们要拒绝做平均主义者。即,不要任何事情都面面俱到。
“平均主义”、“面面俱到”看似做事周全,一碗水端平,考虑到了所有人的情绪,实则会带来很多坏处。比如,公司给员工发奖金,为了不得罪大家,每位员工都多多少少给一点,甚至来个平均主义,大家拿到的奖金一样多。如果这样的话,试问,谁还会拼了命的工作?又如何去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反正,干多干少,干好干差,最后都一样。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了进取心,甚至工作中会出现互相扯皮,互相“踢皮球”的现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这样的公司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淘汰出局。
而“杠铃法则”恰恰告诉我们,放弃“平均主义”,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侧重,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占得先机,赚得盆满钵满。当然,赚到的不仅仅是金钱、财富,还有知识、技能、成功之道。
那么,什么是“杠铃法则”呢?
“杠铃法则”又叫“杠铃思维”,或叫“杠铃策略”。它最早是由作者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主要用于投资理财,抵御风险。更确切地说,塔勒布用“杠铃法则”来描述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而在其他领域采取承担一定风险的双重策略。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中强调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或者“多峰哲学”,这和“杠铃法则”如出一辙。
“双峰”、“多峰”以及“杠铃”都意味着不平均,不均等。我们知道,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件工作,那么所有的工作极有可能都不会做得出色。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好一件事情。这恰恰就是“杠铃法则”所要表达的含义。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触: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工作中也勤勤恳恳,好像自己很努力,但就是能力上没有多少提升,生活上也不见多少起色。
很多人为此常常陷入苦恼,百思不得其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错误的判断,即,努力和不努力都一个样。于是,做起事情来丧失了激情,工作中也没了主动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常常自我标榜“佛系”。更习惯用“顺其自然”来自我安慰。
实际上,“顺其自然”只是一种敷衍,更加隐喻着能力上的不足。殊不知,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看似努力----没有精进----自我怀疑----顺其自然----混天了日----碌碌无为----蹉跎一生。这是当下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就像有句话说,间歇性的踌躇满志,持续性的意志消沉。
前段时间,看到过北大博士核聚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别让你的学习成为那壶烧不开的水》。在看到标题的那一刻,我瞬间被石化了。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我啊,我何尝不是那壶“烧不开的水”。看完之后,颇受启发,便顺手发在了朋友圈里。结果收到了一百多条评论,几乎所有人都发出感慨:自己看似很努力,实际上只是在原地踏步。
生活中水烧不开,究其原因,无非两点:要么火候不够大,要么烧的不够久。工作中的水烧不开,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把火”,少热情,没劲头。很多人工作中定位不高,要求不严,只想得过且过。只求早完事,不求干出彩;另一方面是,“烧不久”,缺韧劲,没效果。有些人干工作是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难点低头走,工作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干啥都是三分热度,做啥都缺七分坚持。然而,他们却天天叫唤着“忙死了”。却陷入了越“努力”,越颓废的恶性循环。
不禁在想,是不是这个世界上除了那百分之一的成功者之外,其余的芸芸众生,也如我一般,看似忙忙碌碌,实则不过是低水平的勤奋。
倘若果真如此,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打破这种“越努力,越颓废”的恶性循环呢?
“杠铃思维”给了我们答案!
善用“杠铃法则”,实现华丽转身
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自我教育,所有不专注的学习都要付出无谓的代价。推而广之,工作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明明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看不到理想中的效果。于是,不服气,比以前更加努力。但这样全力以赴,两天后整个人的心力都吃不消,又不得不放弃。
时间,就这样在“短暂的努力”和“不断地放弃”中蹉跎过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己这种状态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塔勒布《反脆弱》中提出的“杠铃法则”得到一些启示。
“杠铃法则”的核心思想是,拒绝平均主义,集中优势兵力,短时间内各个击破。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一是,选定目标,并咬住不放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目标法则,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目标,就像是大海上的灯塔,不至于让我们迷失方向。否则,生活和工作就像是无头的苍蝇,容易让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也会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古谚语而迷惑,从而半途而废。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之所以会“半九十”,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目标模糊,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所以,只有制定一个清晰的大目标,并把这个大目标逐一拆解成可视的、可行的小目标。这样才能看到每日的进度,有一个及时的反馈。
- 二是,一鼓作气,短时间攻克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微,不为不成。”想要成事,想要登上山顶一览别样的风景,就必须给自己施压。而且是,短时间内,在一件事情上高强度全力以赴。这就是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所说的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就像运动员举重,要的就是节奏,要的就是短时间内的爆发力。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会不会对人体有害。《环球科学》经过大量深入的研究,于2017年公布了研究成果:那些让你压力山大的工作也许能延缓大脑的衰老。并进一步指出,压力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持续的压力,称作慢性压力;一种是短期可扛的爆发性压力,称为短期压力。
前者对人体是有害的,会侵害大脑的关键区域。而短期压力,可以保持大脑的敏锐度。当我们把压力战线拉得越长,做事的积极性就越低,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小。
有句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像发射卫星,机会的出现是有窗口期的,做事情也是如此。想成功,就必须短时间内付出高强度的压力,毫无保留地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否则,一旦错过了“窗口期”,可能也就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 三是,取得成功,提升认知和自信
短期的压力突破是取得成功最有效的方式。当我们产生了成就感,便自然而然地树立了自信。有位哲人说过:“成功是有惯性的,努力也是有惯性的”。在我们取得了成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后,便会深深地爱上这种感觉。从而会期待更多的、更大的成功。为此,会更加努力,更加抗压。
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具体来说,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这和“杠铃法则”倡导的做事原则如出一辙,“21天效应”和“杠铃法则”都在向我们传输一个观念----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短时间的自我加压,决不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悠悠地消磨。
当努力成为一种惯性时,认知的提升、经验的积累、自信心的树立、机会的把握、抗压的能力等等指标都会呈现持续性、指数式增长,这样我们便走进了成功的良性循环。
- 四是,休息调整,策划新的行动
威廉.詹姆斯在《人的能量》这本书里说,“与我们能达到的相比,我们只是半睡半醒。”人的潜力其实是很大的,只要科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个关于潜力和认知的实验,一分钟最多能拍多少次手。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如果毫无节奏的,拼命猛拍,可能拍了100多下、200多下手就会麻木。但是如果打上节奏,每拍8秒钟休息一秒,一分钟可能会拍300多次。这既说明了潜力是无穷大的,也是“杠铃法则”所提倡的----短期压力后的释放,更加有利于为新的行动蓄力。
或许,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社会是残酷的,竞争是残忍的。通往成功的路,本就是一座独木桥。
从孔子的“君子不器”到塔勒布的“杠铃法则”,皆在为我们提供一个遇见更加优秀自己的路径选择。选择了这条路径,或许,你的人生旅程会点缀上更加绚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