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寡欲什么意思 老子说的“清心寡欲”?
发布时间:2022-11-23 15:59:12我所了解的大家对“清心寡欲”的态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认为这是追求幸福的重要方法。一种认为这是教育大家不思进取。两种态度截然相反,我们该如何自处?
不妨先看看老子为什么要提出“清心寡欲”,到底想表达什么意图。
老子的理想是所有事物遵守自然规律来发展,也包括人。人的自然状态或本该有的样子,老子把它叫“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而人失德的主要原因是欲望过多、知识过多。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达到所谓的快乐,常常无节制地过多追求,却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老子要强调寡欲。
我理解“清心寡欲”主要是想表达三层意思,一是知足常乐,二是节制过度,三是顺德而行。
“知足”“过度”,那怎么样才算“足”,这个“度”该怎么把握,是不是得有个界线?这个界线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笼统一点说,只要是处在自我感觉舒适的状态,都应该在这个“度”之内。
如果非要解释这条“界线”,我试着从4个方面说明:
1.所处的空间、时间的现实条件限制了这个“度”。比如,人年幼时的“度”和年长时的“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时间的限制。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和生在外国、长在外国的人相比,“度”也不一样,这是空间的限制。
2.本身的承受能力限制了这个“度”。比如,身体情况,有的人可以放声大笑,有的人放声大笑可能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心理情况,有的人心理豁达能容事,有的人心理敏感,有些事就承受不了。
3.社会道德的约束限制了这个“度”。人是社会性动物,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小到一个家族,大到一个国家,都有一些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和守则,人不可能脱离这些东西而活。
4.创造快乐的能力限制了这个“度”。想得到某种快乐,但因种种因素的限制,如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无法创造出达到这种快乐的基础条件,也无法达到跟其他人同样的快乐程度。
以上这些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且不说它是不是自然的。理解了这些,应该就能对这个“度”做到心里有数,应该就知道“度”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也就能理解,在这个环境里,人不可能无节制地追求无限多的欲望,从而得到无限多的快乐。所谓的过度、过多,我理解就是超出这个“度”的多余的东西。
所以,清心寡欲想表达的就是收起那些超出这个“度”的多余想法和欲望,知道对于自己什么是“足够”,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始终保持积极上进、追求快乐的状态,而不要在意最终会得到了什么、会得到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