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普>递弱代偿、万物一系的基本原理

递弱代偿、万物一系的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2022-10-08 17:22:12

什么是递弱代偿原理?它有哪些内容和特征?什么是万物一系?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关系地球命运,也关系人类中的你我。

这些问题你想知道么?想的话就请跟随哲学诗画,一起看看哲学达人王东岳是如何理解和阐述的。

王东岳在清华大学演讲《论“美”的本质》(王先生还出版了另外两本书:《物演通论》和《知鱼之乐》)时,是这样理解以上几个问题的。他说: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万物一系”和“万物同质”。

1,何为“万物一系”?

美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盖尔曼,他是夸克的发现者,获得过物理学诺贝尔奖。他说,世界万物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为什么会有这些物质的差别呢?这是因为万物除了同源以外,更重要的是物质演化是一个总系列,即所有的事物都处于一个大的发展体系中,就像人都是由单一的受精卵发展而来一样。

十九世纪,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以后,人们认识到,至少在生物界,物种的演化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演化的过程。到了二十世纪,这个结论被现代科学扩展了。

人们发现,在生物进化以前还有一个分子进化,即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的逐步进化过程。然后,二十世纪的一个更重大的发现就是,生命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系列分子编码而已。基因学说的出现使分子存在和生命存在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随后,物理学家又发现,在分子进化之前是原子进化。比如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从它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到它的第92号元素----铀元素,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自然、在宇宙、甚至在现代天文学的超新星大爆炸理论里,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生成的过程。

以上这些科学证据使得我们现在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万物同质”的概念,不仅被当代科学证明了,而且把这个“同质”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演化的序列,一个事实案例。

2,何为递弱代偿原理?

王东岳谈到这样一种现象: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密度越高,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先拿原子来说,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再看太阳系。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态和原子存态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也就是说,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质量分布是逐层递减的。

再看原始的分子,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简单的无机分子,它构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后,从有机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来越少,到生命乃至人类已经是更少的一个存量,仅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层薄弱的生物圈。(按照有些人类学家的观点看,这类生物虽然少,却是宇宙演化的巅峰之作。而人类则是这巅峰上的皇冠。)

王先生接着说,38亿年前已经存在的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质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种,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与这些不起眼的菌类作用有关。现代古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级的物种,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

比如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已经存在了38亿年,独霸地球长达20亿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大约出现在2亿多年以前,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只有1亿多年。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后面是哺乳动物,它们存在到现在只不过7000万年----9000万年,而在人类出现以前,99%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物质的演化是一个存在效价递减的过程,随着物质演化流程的进行,物质的存在度是递减的。按照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15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丰,最大,稳定度也最强,存在的时间也最长),然后出现的是分子,再后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水生生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

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递减的,生存的稳定度也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其演化的越发达越智能,生存就越不稳定。这就是递弱代偿原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属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最原始的物质存在是没有属性的,而没有属性就无可认识。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物理学家把它叫“奇点”。“奇点”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任何方法,无论是用数学的计算方法或是物理学的探测方法,到那个地方全都无效。

因此,如果你问“宇宙大爆炸以前是个什么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回答。这正应了庄子的那句话: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因为没人知道它的内容或规律,所以,这种存在无法讨论。现在物理学普遍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连时间和空间都没有。

在奇点状态,当物质存在度达到最高上限的时候,属性几近于零。随着物质存在度的下降,属性越来越丰富化,各种物质开始分化,衍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代偿”,或者叫做“代偿效价”,它的量化概念就是“代偿度”。

物质存在越衰弱,它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越低,其属性和能力就越强,这一点生物界进化中也一直在表达,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反比函数关系,而且它们两者相加总是一个常量。这也正应了佛教的那句话:大千世界,不二法门。

3,何为精神的源头和本质?

那么,我们人类的精神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精神的源头在哪里呢?王先生认为当代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过去哲学家所说的精神,包括理性、知性、感性这些概念,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更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生物学上可以做出实验来,比如从原始软体动物的章鱼开始,就让它钻迷宫,一直到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黑猩猩(即类人猿),训练它们钻迷宫的次数是递减的,也就是说,从章鱼阶段就开始出现这种精神迹象了。当然,人的精神活动很复杂,不能单一的一个例子去论证。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精神”这个东西,过去被哲学家视为是人类独具的“灵性”或“能耐”,其实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它已经逐步开始发展了,它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属性,而是所有物种的基本感应属性代偿增益的产物。

我们所说的“精神”,一般是指“感知”,我们把“感知的总和”叫做“精神”,它来源于原始物理现象中的“感应”属性。细化一点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原始理化物质的“感应”→ 初级生物的“感性”→中级动物的“知性”→高级人类的“理性”。

这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中间没有任何飞跃可言。人类现在的智力状态,在日常活动中,很大程度上主要用的还是动物知性状态的判断反应方式,只有面对复杂问题时,才使用理性方式。

比如原子,一个氢原子,它的原子核是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外围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质子以它的正电荷感应电子的负电荷,这就是最原始的感应现象。感应现象表达着感知现象和后来一切精神现象的渊源。

由以上可以看到,任何主体,它要被感知,就必须自己先有一个能够有所感知的属性,只有在自身的“感知属性”和外部的一个对应的“可感属性”相偶合时,才能发生感应现象。

4,精神的渊源在哪里?

王东岳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不是人类所独具的一个突然出现的产物,它是在宇宙物质演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一系列属性分化和属性代偿的结果,它的代偿原理是由于宇宙物质的存在效价逐步递弱,从而要求相应的属性代偿予以弥补,即“递弱代偿原理”。

王先生说,当今世界,深刻的哲学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顶层设计、超级理性,这些对于人类来说虽然非常重要,但同时也是十分危险的东西。人类必须以此来代偿,必须为这些东西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悖论,也是人类存续的不二法门。

按照现代宇宙论的说法,宇宙是在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在宇宙的物质演化过程中,物质演化是一个存在效价递弱的过程。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间产生了3种基本粒子,分别为夸克、轻子和玻色子。然后这3种基本粒子又导出92种天然元素。虽然现在的化学周期表上有100多种元素,但实际上自然界只有92种天然元素,其他都是人造的。92种天然元素再往上分化为上千万种分子。现在化学界认为分子最少有一千多万种。从这一千多万种分子种继续分化,导出上亿万种生物。

现在生物学界普遍认为,加上已经灭绝的生物在内,宇宙中最少已经有上亿个物种,甚至更多。可见,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万物生生灭灭,又灭灭生生,不断衍生,分化。这个分化过程必然使各个分化者呈现出某种重新合一的倾向,即多变一。或者说,是达成某种统一结合结构的内能。

当任何物质一旦进行分化,它就有一种重新构合自己使之回归为一的内在要求,这个要求借以实现的方式就是“感应”,这个要求得以实现的结果是“结构”。越原始的存在,它的分化度越低,分化衍生的条件就越少。我们说越后衍的物种,比如人类,他越发展,他的生存条件就要求得越多,越高,原因是人实际上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步步分化的后续产物,由此分化到终端阶段,分化开来的其他物类就都变成了他的存在条件,他必须把这些存在条件(其他动物、植物,以及亿万生物)都拉来做为自己的生存依据,谓之“依存”,才能确保自身的存在延续。

所以,“条件”这个概念在哲学上是由于万物的分化进程导出的,重新结合为一的内在要求又导致所有的分化残体都构成分化物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原子会结合成分子,而分子演化到大分子后又必须把自身结合成细胞的原因。

通过现代生物科技我们发现,相对于其他高度进化的生物而言,单细胞生物的分化程度较低,所需的生存条件格外简单,它们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存力度,尽管它们的生存能力远不及后来出现的高等动物那么花样翻新,情况复杂,人类在胚胎期也是由单细胞演化而成的,比如受精卵。可是当细胞一旦分化,分化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骼细胞、上皮细胞、肝脏细胞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胞就都无法单独生存了,它必须找到其他的分化产品,就像找到自己的家乡或兄弟姐妹一样,然后与之达成一个新的结构,生出许多新的属性,这样才能避免死去或弱化。于是,人体就产生了。

因此,随着分化进程的发展,衍存条件与日俱增,同时为了达成对越来越多条件的占有,感应的程度就必须越来越发展,从而由感应状态逐渐发展到感知状态。于是,人的感性、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直至最后的纯理性,才开始出现。这是从宇宙物质的总体演化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式。

在哲学上,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个新的本体论模型,进而建立一种全新的、动态的本体论思维(这是要把以前哲学中的本体论全部推翻的节奏呀)。总之,人类的精神不过是物质载体的一种求存代偿属性,人类所具有的精神和感知能力其实只不过是宇宙原始物质所固有的某种物性的增益延展而已,它并不是人类所独具的超自然品格。它不是超验的,更不是凭空而来。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