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普>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

发布时间:2022-11-23 14:59:11

“节俭是一种美德”,这是我们从小就倡导的观念,如果有人反驳,恐怕会遭到老一辈的指责。殊不知,经济学家颠覆了这一传统的观点了,也就是,节约并不能变得更富有,有时还要“挥霍”才行。别以为这是胡说八道,经济上甚至还有专门的节约悖论来解释。就是凭借着这个反常识的理论,美国才算熬过了大萧条时期。那么,“节约悖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挥霍也有功了吗?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越节俭反而越萧条

早在18世纪,荷兰医生曼德维尔就在《蜜蜂的寓言》中影射了这类观点,书中,他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讲述了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一开始这群蜜蜂每天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过着奢靡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它们幡然醒悟,开始推崇节约等高尚的道德观念。不曾想,整个蜂群迅速衰败下来了,最后还被其他蜂群打败了。

如此离经叛道的寓言一经推出,便招来了众人的唾弃和谩骂。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越节俭反而越萧条

甚至这本书还被当时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一度禁止流通。等它再度出现到公众的视线时,已经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当时美国人对经济发展都失去了信心,处在悲痛和绝望的边缘。为了以防万一,他们尽可能地将钱存起来,不敢轻易消费。按照常理,贫穷时省吃俭用将钱存起来,不失为长久之计。

可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蜜蜂的寓言》中受到启发,跳出来指责道:正是这种不愿消费的心态,使美国经济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之中。在他看来,勤俭节约对社会整体来说不是件好事。因为节约意味着减少支出,迫使厂商削减产量,解雇工人。

从而减少了就业机会,阻碍经济发展和产量。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期, 一味追求节俭只能导致经济更加衰退。今天你省下了5先令,也就使一个人失业一天。但如果你将它花费出来,那也就意味另一个人今天有活干有饭吃了。因此,他正式提出了开头提到的节约悖论。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越节俭反而越萧条

一个人节约固然是好,但如果集体乃至社会都节约,只会导致萧条;如果集体乃至社会适度挥霍,反倒会给社会带来整体的繁荣。看上去只是特殊时期的个例,但节约悖论还能用逻辑上的合成谬误来解释。

试想一下,在一个群体中,对个体有益的事,就一定对集体有益吗?如果你认为是的话,那么就掉入合成谬误的陷阱了。所谓的合成谬误,是指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对总体来说也必然是对的。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其产生的结果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当庆祝游行时,某一个人踮起脚来看往往能看得更清楚。可要是所有人都这样做,并不能让大家如愿。

这也是为什么仅从局部就推到了整体的原因。除了合成谬误以外,我们生活中更容易陷入它的相反面:即分解谬误。也就是,如果整体或集合具有某种性质,则它的每一部分或元素也具有此种性质。而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放的地图炮、偏见、歧视都是因为分解谬误导致的。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这是玩逻辑的游戏,还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我们来看凯恩斯是如何用经济学推论出来的?秉承着化繁为简的思想,我们先来假设只有投资和储蓄两部门的经济:此时,要想达到国民收入均衡,那么就得满足:I(投资)= S(储蓄)

其中 S(储蓄)= Y(国民收入) - C(消费)

在经济学上,消费则被假定为线性函数:C = C0 + cY0其中 C0 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 为边际消费倾向,即是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 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于是有:S = -C0 + (1-c)Y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 = I0

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I0 = -C0 + (1-c)Y

解之得:均衡的国民收入 Y* = (C0 + I0) / (1-c)

在这一式子中,c 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

当 c 变大时,1/ (1-c) 值变大,国民收入 Y* 增加;

当 c 变小时,1/ (1-c) 值变小,国民收入 Y* 变小。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越节俭反而越萧条

这也就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从而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然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

试想一下,当整个经济陷入衰退时,社会真的能通过紧缩政策度过难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也是节约悖论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的地方。与之相应地,只有刺激消费,合理地“挥霍”金钱,才能给带来经济繁荣。在当时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的经济慢慢开始复苏了,当然这一理论还是有它的局限性,并不适用于任何社会。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越节俭反而越萧条

历史上,凯恩斯的“节约悖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确起过一定作用,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我们也都在新闻中听到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这样的口号。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人也采取保守消费的心态,经济跌入低谷。后来,美国呼吁大家松开钱袋子,加大消费和投资,拯救美国经济。

可即便节约悖论颠覆了传统观点,但也绝不能断言“浪费有功”。毕竟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经济学角度讲,和“消费”具有矛盾关系的是“储蓄”或者“投资”。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越节俭反而越萧条

其实节约和消费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浪费、自然灾害等和消费一样,对GDP增长都有正效用。而如今通过节约省下来的财富,既能增加消费,也能增加储蓄;

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迫切需要积累资金(资本)。但“奢侈消费”造成的浪费是对社会财富绝对的、不合理的消耗。

不过,即便节约悖论颠覆了传统观点,但也绝不能矫枉过正鼓吹过度消费的观念。从事高于自己实际收入水平的消费行为,依旧是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比如,可能包括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在内的“隐形贫困人口”群体。

反常识的经济学悖论:越节俭反而越萧条

也就是那些“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他们有着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却几乎没有存款。有些人想要跳出这个恶性循环,他们已经意识到过度消费带来的问题,于是就遵照最简单的逻辑反其道而行之,按照长辈告诫开始节衣缩食。

然而,从节约悖论来看,某些情况下看似合理的措施却有可能收获截然相反的结果。

此时对个人来说,一味节俭就真的能够摆脱“隐形贫困人口”的困境吗?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