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为什么不偷懒
发布时间:2022-11-23 11:53:42你知道吗?
香水中95%都是水,只有5%不同。
而这个至关重要的5%,是香水市场竞争的关键。
香精就是这个5%。
人们要花5年乃至10年时间,才能将精华聚集在一起,萃取成香精,加到水里成就香水。
人生正如这香水,生活95%的东西基本相似,差别就在这关键的5%。
一个人,只有淬炼自己特有的5%,才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
人活一世,有些人看起来兢兢业业,但始终业绩平平;还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却总是原地踏步。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简单地做到勤劳就可以,而要将勤奋聚焦到重点上,才能成就与众不同的自己。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精准勤奋,用有限的精力,收获最大的效益。
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听说过“懒蚂蚁效应”吗?
在蚁群中,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总是忙忙碌碌的。
只有少部分蚂蚁整日无所事事,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悠闲度日。
生物学家把这些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蚁群面临食物缺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刻乱成了一团。
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真的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一直在最关键的部分努力着,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一个人,宁愿做一只“懒蚂蚁”,也不要只是徒劳地辛勤。
因为有些时候,肢体上的任劳任怨,往往是你低质量勤奋的保护色。
最近遇到一个客服部门的实习生,天天加班,早出晚归,业绩却总是班组最低。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她业绩垫底的原因,不是不勤奋,而是不动脑:不懂判断,面对没有回应的电话,她只会等电话自动挂断,再跟着系统接通下一个用户;不懂变通,办理业务、说服客服时,她只会机械性朗读班组下发的手册。活脱脱一个没有思想的工具人。而与她一同入职的其他人,每天掐着点上班、准时下班,却因为会随机应变、调整话术,不但效率比她高,业绩也比她好。两个月后,公司转正考核,大家都留下来了。唯独这位小组“最辛苦”的实习生,没能通过。
其实,比懒惰更可怕的,是低质量的勤奋。
因评判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从来不是看你有多努力,而是看你做出了多少成绩。
因此一个只会机械式勤奋而懒于思考的人,往往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成目标和成就,甚至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最笨的努力,是看似忙碌而不用心的劳作;富有成效的勤奋,才是打开成功的正确方式。
决定人与人之间真正差距的,从来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勤奋的质量。
90%的勤奋,都是无效的
著名的推销员乔?吉拉德16岁便辍学打工,他在成为一名专业推销员之前,一直勤奋上进,却始终无所建树。
在开始的前20年里,他做过锅炉工,开过赌场,甚至当过小偷。
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吉拉德在年少时,对人生和工作勤奋且有冲劲儿,但凡听到哪个行业赚钱,便立刻趋之若鹜。
到了35岁,尽管他一直很努力,但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反而身体越来越差,不仅身患严重的哮喘病,还背负着6万美元的债务。
身心受创的吉拉德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往,原来他一心只想赚钱,却从没有思考过怎样赚钱才能稳定持续。
反省后,吉拉德决定脚踏实地,到一家汽车经销商处工作,从一名实习生做起。
他用一支笔随时记笔记,积累知识;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积攒销售人脉;遇到困难时,打磨自己的心态。
3年内,吉拉德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再随意跳槽。
最终,他以1425辆汽车的成交量成为了全年最佳销售,更在此后连续12年打破汽车销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勤奋就如前期的吉拉德,往往是廉价的,付出的汗水和回报总是不成正比。这种忙碌,没有方向,不分主次,也不够坚持。
只有将你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最精准的地方,你才能取得想要的结果。如果勤奋只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本质,那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句空谈。只有在战略上深度思考,行动上精准勤奋,才能摆脱那种拼体力的、最低层次的勤奋。
做到精准勤奋,是从“被动迎合”向“主动学习”升级。
如果不能精准勤奋,那么大多数人所做的努力,90%都是无效的。
懂得精准勤奋,你就赢了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
唯有不断精进,才能步步进阶。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精准勤奋的习惯,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要想每一天的努力都成为未来的基石,不妨先学会:
1. 努力前先深度思考,不要盲目勤奋。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一个人的勤奋质量,其实也代表着他的思维深度。
若是一直徒劳地挥汗如雨,不往深处思考,注定终日瞎忙,陷入无效勤奋的陷阱。
一个盲目勤奋的自己,难以拥抱璀璨的明天。
唯有深度思考,提升勤奋的质量,才不至于将一辈子的聪明,耗费在肢体的勤勉上。做事前多做些了解,从整体看问题,不要局限在局部;
多换位思考,千万不要以“上帝视角”看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
多想几个可能性,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全面看待事物。
2. 聚焦于行为本身,提升做事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自我损耗”。
所谓自我损耗,就是我们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外界的一举一动,一起一伏,都能打乱我们的节奏,都在损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而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我们的执行力就会下降一点,让我们在努力一天后,又累又没有收获。
所以有时候,我们明明很努力,却还是一无所获,甚至身心俱疲。
远离那些与目标无关的事,将精力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上,才能做到精准勤奋。
3. 拒绝间歇性努力,保持勤奋常态化。
古话说:“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道理很简单,但能做到的人很少。
也许你一直都没有放弃过,但也一直没有成功过,因为你的努力,向来不持续。
间歇性的努力和持久的坚持往往看似一步之遥,却差之千里。
因为每一次间歇性的努力,都是一次新的开始,从没放弃的你,其实一直在缓慢起步。
保持常态化的勤奋,是对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最大的担当。
宁可循序渐进地走出舒适圈,也不要突然地发力量化自己的努力;
宁可每天收获一点点,也不要企图通过间歇性的发奋收获全部;
宁可偶尔放松一下,也不要停止努力,再起步就又是一次开始了。
4. 多做复盘,总结经验,经常反躬自省。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
但事物的反馈是真实有效的,能说明你的努力方式是否正确,是否需要改善。
无论做什么,当结果没有达到你的要求时,可能不只是你的努力还不够。
多做复盘,总结经验,经常反躬自省,可以优化你的努力,让你的勤奋更有价值。
俗话说:“Winner is king,结果好才是真的好。”
你走过的每一步路,对也好,错也罢,它都是有存在价值的。
多总结复盘,从过往汲取经验,才能收获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
作家吴军说过:
“让自己有机会闲下来,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没有思考地埋头苦干,还要美其名曰“勤奋”。
真正的努力,不在于肢体的忙碌;一个人最大的成就,往往来自高效的勤奋。
盲目努力,不如停下思考;无效勤奋,不如有效自省。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多思考、聚焦行为本身、保持勤奋常态化,你所期盼的未来,一定会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