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冒充者综合症
发布时间:2022-10-07 13:30:01一、是什么阻止了自己升职?
前段时间,小姨给我打电话说:“你说你哥是不是傻啊?老板让他当主管,带团队,他居然给推辞了!”
我问小姨:“为什么啊,多好的升职加薪的机会!”
小姨说:“你哥他说去年的那些业务单都是运气好才签下的。”
我说:“也许我哥就是走了狗屎运,签了几笔大单呢?”
小姨说着都哭起来了:“你们都不知道,他为了那些单子晚上不睡觉的准备材料,还每天跑客户、陪客户吃饭喝酒。他是走运还是努力,我是知道的呀!
小姨还说:“我们都让你哥去,可是你哥非说自己不行,去那个职位还不够格,唉,最后这个职位就给了别人了,白白浪费了这个机会。”
像我哥这种情况,职场中不少人也发生过。明明自己很优秀,却总认为自己不够好,过分谦虚,最后错失了很多升职加薪的机会,这种症状可能就是“冒充者综合征”。
什么是“冒充者综合征”呢?
冒充者综合征又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个体按照客观标准已经取得的成就,本人却认为归功于外界因素,而不是自己的努力,无法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成就,觉得自己名不副实,或者没有底气接受更大的挑战。这一观点源于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的著作《向前一步》。
著名演员艾玛?沃特森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她曾对媒体表示,自己经常怀疑自己的表演才能,能够出演《哈利波特》也只是运气好,而别人越是夸赞她,她内心就越不安。
二、为什么职场人士容易得“冒充者综合征”?
(一)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由心理学家克莱因于1946年提出,是指我们按照他人对我们投射的内容作出他人期望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会按照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作出相应的行为。用网上一句话来说就是,“你总说我没用,后来我真的没用了”。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从一开始被大家认为是妖怪,并用各种方法去对付哪吒。
结果哪吒就想:“既然你们都认为我是妖怪,那我就是妖怪。”做出了一些伤害百姓的事,这就是百姓对他的“投射性认同”导致的。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当中,当我们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并不会得到父母或者老师的赞扬,他们告诉你还不够优秀。
长此以往,我们再取得成就,往往也会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这就是父母的”投射性认同“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现象进行分析,推断出现这些行为或者现象的原因,进而指导个体下一步的行为方式。这一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
简单来说,就是分析自己产生目前现状的原因,根据原因继续采取积极或者消极的应对方式。
“冒充者综合症”的归因方式就属于“外归因”,即把取得成就的原因归到外界、他人影响、环境调节等等。
我有个发小,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考入名校,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一所名牌大小当老师。
我们都认为她很优秀了,而她说自己的这些事都是因为运气,高考那年正好降分了,自己不过是压着线进入了那所学校。
直到现在,她每天都在担忧单位因为她没有真才实学而开除她。
发下就是典型的外归因,在优秀中过分谦虚,妄自菲薄,导致“冒充者综合征”。
(三)正向反馈不够
生理学中,正反馈是指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方向与控制信息方向相同,促进并加强控制信息的效果。
也就是说:当个体的行为受到激励时,个体会努力继续把这件事情做好,这些激励可以是老板的赞同、加薪或者是父母的表扬、认同。
而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总认为自己不够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一次达到成就之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激励信息。
莉莉是一位业务员,同行都佩服她总是月创新高,可是莉莉总是埋怨自己做的不够好,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犯错的时候老板把我大骂一顿,业务量上涨、谈妥客户的时候,老板也从来不说我做的好。”
其实莉莉就是典型的没有收到正向反馈信息,导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产生“冒充者综合征”。
三、如何克服“冒充者综合征”,修正“我不好、我不配”的心理bug?
(一)找到存在力
存在力是指一种保持身心和谐的能力,了解真实的自我,肯定真实的自我,做出积极向上的反应,使行为和认知保持一致。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米?卡迪所著的《高能量姿势》。
如何找到存在力修正“我不好、我不配”的心理bug呢?
我们可以通过SIGN模型回味自己的高光时刻,形成对真实自我的客观认知,找回存在力。
SIGN模型即自我效能(S:self-efficacy)、本能(I:instinct)、成长(G:Growth)、满足(N:Needs),这一模型是由商业思想家马库斯?白金汉提出的,用来寻找自身的优势信号。
思思现在在一家医院当护士,最近她升了前组组长,可是她自己总觉得还不够格。思思可以使用SIGN模型来客观认识自己,回味自己的高光时刻,克服“冒充者综合症”。
1.自我效能(S:self-efficacy):我行!
指遇到某些事情,觉得自己肯定能做好。
如:思思在学校第一次学习静脉穿刺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可以做好。
2.本能(I:instinct):我要!
指那些你一听到就想去尝试的事情。
如:当老师说开始练习,别人都推三阻四的时候,思思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
3.成长(G:Growth):我能!
指和别人相比,自己学的快。
如:同样上课1个小时,思思每次都能正确操作,而同组的其他同学却总是失败。
4.满足(N:Needs):我快乐!
指完成一件事后,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内心却很满足。
如:思思在工作的时候,每次完成静脉穿刺时,尤其是那种血管不好找的类型,虽然出了一身汗,可思思却觉得挺开心的。
通过SIGN模型,思思可以找到自己工作中很多的高光时刻,从而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摆脱“冒充者综合征”。
(二)“上瘾模型”工作法----给自己一点正向反馈
HOOKED上瘾模型是曾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任教的尼尔?埃亚尔在他的著作《上瘾》中提到的,这是产品设计中的方法,分为四步:触发--行动--不确认奖赏--投入。
举个例子:游戏王者荣耀、魔兽世界等,经常通过奖励刺激用户继续玩下去,通过用户行为建立用户粘性。
我们也可以使用同样的逻辑给自己制造正向反馈,进一步摆脱“冒充者综合症”。
1.触发(Trigger):即刺激我们开始行动信号。
如:小张为了减肥,给自己制定的触发信号就是运动衣,他把运动衣放在衣柜外边,告诉自己一看到运动衣,就要开始跳减肥操。
2.行动(Action):即执行。
如:小张把运动衣和运动鞋放在显眼的位置,在手机上下载了运动APP,并选择了初级阶段、动作简单的减肥课程,开始执行这一节课程。
3.不确认奖赏( Rewards):即不确定的奖励。
如:小张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小纸盒,盒子里写了一些自己平时的小愿望,比如买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手机壳。
当集齐100个小愿望时,小张可以吃一顿火锅。每次小张完成课程时,小张就抽取一个愿望纸条,去实现它。
4.投入(Investment)
如:小张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奖励,每次都能体会到快乐愉悦的感觉,为了那顿火锅,小张就会继续自己每天跳减肥操的活动。
通过HOOKED上瘾模型工作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正向反馈,从而摆脱“冒充者综合征”。
(三)摆脱“管窥效应”----寻找更多的可能
职场处处是竞争,人们总会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更是如此,低估自己自我否定的同时,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长处,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
沉浸在自己的视野当中,这就是“管窥效应”,管中窥豹,只能看到豹子的一角,无法看到豹子的全貌。
要摆脱“冒充者综合征”,还要摆脱“管窥效应”,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1.保持自信
可以使用便签提醒法,时刻提醒自己不差劲。
美子就之前是一个重度“冒充综合征”患者,她在家里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本的某一页,都贴了一些便签,上面记录了自己曾经的成就。
比如:“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甲产品的策划方案,是你一个人的付出哦!”当她看到这张便签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其实自己挺优秀的,从而摆脱“冒充者综合征”。
2.改变职业认知
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因为想要得到认知中的优秀往往会对一件事情偏执到底,对一份工作认定到底,反而对自己产生巨大的压力。
谢丽尔?桑德伯格在自己的著作《向前一步》中,提到了方格架式前进,她认为职业生涯不是“竖梯”而是“方格架”。
我们在竖梯上,只能往上爬或者往下退、或者站在梯阶上跌下来,而方格架除了上下行动,还可以左右行动,能让一个人拥有更多的可能。
也就是说,除了当前的工作,不妨把视角从上下方向转变成左右方向,就会发现额外的精彩,从而摆脱“冒充者综合征”。
王亮是一个新闻记者,尽管他的报道在主编那里次都是一次过,可是他总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
后来,他因为孩子生病辞职在家照顾孩子,没法写新闻了,彷徨了一段时间后,他想尝试在网上写小说,结果小说阅读量很高,他的收入不比以前差,他心里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差劲。
有时候,不妨尝试一下“方格架式”前进,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哪里哪里”“我这都是运气,不值一提”,如果我们总是认定自己不行,我们就是“冒充综合征”患者,“患病”原因与投射性认同、归因理论、正向反馈不够有关。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存在力、用合适的“上瘾模型”工作法、摆脱“管窥效应”,我们就可以摆脱“冒充者综合征”,为自我赋能,遇见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