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的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2-11-21 21:38:16定义:
指救助行为出现的概率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又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来源:
《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起事件:1964年3月13日,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袭击。这场袭击持续了将近30多分钟,期间,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楼呼救,但除一人报警以外,其他人都没有伸出援手。最后,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了。
事后据调查,当时有38人听到了kitty的呼救声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袭击时的场面,但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次事件的报道令美国社会十分震惊,引发了大众对人性冷漠的关注和讨论:当时大部分目击者都采取了行动,那这一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
后来,心理学家BibbLatané和John Darley对这次事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多次实验提出了他们的理论----旁观者效应。
启示:
责任和义务被扩散:周围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人越多,求助者被救助的可能性就越低,因为帮助别人的义务被扩散掉了。当责任落到单独个体的头上时,那么身上背负的就是全部的责任感。
趋利避害的本性:当独自一人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所有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求助者身上,如果见死不救,你的心里会产生愧疚、罪恶的情绪,所以很容易去帮助他人。但如果有很多人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的注意力会转向他人,而非求助者。也是从众心理在作祟,为了不出现尴尬的局面,常常会跟着其他旁观者一起采取行动。
社会评价的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免被人评价的方式,却执行了助人行为。
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尤其是当你看到比你还有能力、比你还壮的人也在旁边看戏,你的内心就会想:“应该有人已经报警了吧”、“他们为什么不去帮忙?”、“可能只是个误会吧?”……当你在思考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思考你。
职场中:当你作为需要帮助时:在旁观者居多的情况下,要想被帮助就要选定单独的一个人求助,因为这时就是将情况变化成了单独个人的责任了,那么这个责任感就会更强烈,被帮助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当你作为旁观者时:要主动地提供帮助,不要存在一种我不帮别人会帮的侥幸心理,因为别人也可能是这么想的,旁观者效应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