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步骤,打破乔哈里视窗
发布时间:2022-11-16 17:07:27周一例会进行到了最后一个环节----部门分享。这是每周例会的一项固定议程,内容不限,形式不限,每个部门成员轮流分享自己的心得或见解,今天轮到刚来不久的阿若。
阿若显然很紧张,没讲几句,她便有点语无伦次。很快会议室陷入了"提前散会"状态:有人双眼放空,有人偷偷拿出了手机,有人则满眼同情地看着阿若。
过了15分钟,阿若分享结束。大家走出会议室后,阿若感到无比懊恼和沮丧。
我要来了阿若的分享材料,内容倒是丰富,但是结构杂乱,加上她没有什么演讲经验,吸引不了别人也实属正常。
阿若愁眉不展地向我讨教如何能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正好年末我在做个人梳理,便整理出了相关的思考,以期给"阿若"们一些借鉴和启发。
01.认识乔哈里视窗
沟通表达是一种信息传递,信息的传递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个反馈模型:乔哈里视窗,如下图所示。
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将人际沟通中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不同的信息分布在窗子的不同区域。分为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
- 开放区:这个区域的信息"我知道,别人也知道",例如常识、数学定理。
- 隐秘区:这个区域的信息"我知道,别人不知道",例如你的某些经历或者你独一无二的专业知识。
- 盲目区:这个区域的信息"我不知道,别人知道",例如某些内部消息。
- 未知区:这个区域的信息"我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例如双方都未接触的最新的技术。
盲目区和隐秘区会产生信息不对称,而职场中最常见的信息不对称就发生在隐秘区:我知道而别人不知道。
表达能力差的人往往会词不达意,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陷入了"知识的诅咒"当中。即: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
想要消弭信息不对称,摆脱"知识的诅咒",唯有精准表达。如何实现呢?
02.三个步骤实现精准表达
这里介绍能够提升表达能力的三个步骤,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
第一步:高质量的输入
第二步:有结构的内容
第三步:刻意训练的演讲
1.高质量的输入
表达都是有对象的,若永远自说自话,不考虑受众,人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自嗨"中。
因此精准表达的第一步先明确受众的喜好,进行高质量的输入。即在做你的表达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素材的搜集,使得表达符合听众的听觉审美。
在《表达力》一书当中提到的4F提问法可以帮我们快速定位应该搜集哪些类型的素材才能更加打动听众。
4F提问法是指在进行表达之前,先通过事实类提问、感受类提问、想象类提问、行动类提问4类提问进行素材的定位和搜集。
假如你要进行一次项目汇报,用4F提问法的过程就可以是这样:
F1.事实类提问
对于此项目目前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通过事实类提问了解项目现状)
F2.感受类提问
你为什么感到高兴或愉悦,为什么感到生气或沮丧?(通过感受类提问了解周围人对参与这件事的态度)
F3.想象类提问
你觉得这件事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通过想象类提问找到这件事成败的核心因素)
F4.行动类提问
你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是什么?(通过行动类提问明确下一步行动方向)
这样通过4类提问进一步厘清了项目的关键信息,找准了素材的方向,同时兼顾到了受众的接受度。
2.有结构的内容
现在我们手里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素材,这一步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素材排列组合,输出有结构的内容。
什么是有结构的内容?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看一下这组数字,给你10秒钟,你能记住它们吗?
杂乱无序的数组
10秒时间到,我猜你没有记住。
那么再看下面这组数字:
有序的数组
是不是没有花费10秒钟,你就可以准确说出它们,连顺序都完全正确。
其实两组数字都是一样的,只是顺序不同而已,那为何我们对它们的记忆却有如此大的偏差?
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对应到表达上,就是指表达的内容要有结构,让大脑快速识别并形成短时记忆。
进一步,在结构化表达上,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1)表述完整
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一组表述:
A:今年就业形势不好。
B:今年就业形势不好,就业率比去年下滑了3%。
C:今年就业形势不好,就业率比去年下滑了3%。因为遇上了经济萧条,各个行业都在裁员减负,人员缺口没有那么大;再加上毕业生又增多,竞争加剧。
三者比较,高下立见,C显然是比较好的表达。
"就业形势不好"是多不好呢?C给出了"不好'的程度,还讲到了不好的原因。听完这样的解释,脑海中会对于"就业形势不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不像A可有可无,B意犹未尽。
好的表达就是论点+论据。
这就是表达的第一个层次:表述完整。
2)条理清晰
再来看一个例子,小明要应聘某岗位,他对面试官的介绍是这样的:我觉得我很适合这个岗位。因为我做过很多类似的项目,有足够的经验,曾经同时并行2个项目,最终都保质保量完成。我擅长解决复杂的问题,在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出这一特点。工作以后我经常带领我的团队搞创新,在带团队方面也有经验。对了,我是学XX专业的,本科、硕士都是研究这个方向,发表过5篇论文。
看完这样一篇介绍,你被这么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充斥着,可能对他说的话已经忘记了大半。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演讲当中的"黄金三点法"进行优化。
我觉得我很适合这个岗位。原因有三:
第一,我做过很多类似的项目,有足够的经验,曾经同时并行2个项目,最终都保质保量完成;
第二,我擅长解决复杂的问题,在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出这一特点。工作以后我经常带领我的团队接受各种重难点项目,在带团队方面也有经验。
第三,我是学XX专业的,本科、硕士都是研究这个方向,发表过5篇论文。
通过将小明的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有了条理,让听众更容易接受。
这就是表达的第二个层次:条理清晰
3)逻辑严谨
上述条理清晰并不是完美的表达状态,因为这个表述当中缺乏逻辑。
想要有逻辑地表达,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逻辑表达。
常见的逻辑表达有两种:演绎法和归纳法。
所谓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演绎法一般是三段论。三段论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举个例子:猫很可爱(大前提),白猫是猫(小前提),结论:白猫很可爱。
演绎法举例
归纳法则和演绎法相反,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
比如:我的猫爱吃鱼(个别),小红的猫爱吃鱼(个别),小花的猫爱吃鱼(个别),结论:猫爱吃鱼。
在归纳法下又有三类逻辑顺序:
- 时间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进行表达,如活动的流程;
- 结构顺序,结构当中的各要素彼此互斥,形成整体,也可以理解为并列顺序,如不同颜色的产品;
- 递进顺序,论述过程层层递进,后一层级比前一层级重要,也可称为重要性顺序,如职员的职级排列。
了解了逻辑是什么之后,我们再来优化上述小明的介绍。
我觉得我很适合这个岗位。原因是:
第一,我专业对口。我是学XX专业的,本科、硕士都是研究这个方向,发表过5篇论文。
第二,我技能过硬。我做过很多类似的项目,有足够的经验,曾经同时并行2个项目,最终都保质保量完成;
第三,我有团队管理经验。我经常带领我的团队接受各种重难点项目,并顺利完成,团队业绩在公司始终排在前三。
通过优化,在论据的描述当中,我们遵照递进的逻辑关系,从专业、到技能再到团队管理经验,环环相扣,一步一步让听者认可他的能力。
另外,在论据的前面也加了小标题,这样更加清晰。
这就是表达的第三个层次:逻辑严谨
至此,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完成了结构化,表达力提升又向前一步。
3.第三步:刻意训练的演讲
罗振宇曾说:职场以至于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而构建影响力的方法,一是写作,二是演讲。
表达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演讲上,只会写不会说永远不是一个好的表达者。
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前面两步的积累,最后一步就是不断地刻意训练。
这里提供两个方法:复述和电梯法则。
1)复述
复述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表达训练方法。
找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如果有镜子更好,不断地复述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并观察自己的语气、神态、节奏。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发出声音来,而不是默诵。
这样能更好地矫正我们在演讲时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管理。
2)30秒电梯法则
做到了复述,我们不妨对自己再狠一点:运用麦肯锡30秒电梯法则提升口头演讲能力。
想象将自己和客户置身于一部电梯中,只有30秒的时间电梯就会到达目的地,我们要在这30秒内向客户阐述清楚我们的结论。
我们要做的就是准备一个计时器,将前面两步准备的内容,浓缩成一个30秒的结论。
在计时器提示时间到了以后,看自己能够表达的程度,不停地反复训练,直到能够充分利用好这30秒为止。
这样我们在任何场合都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成为演讲达人。
这三个步骤并非一蹴而就,在前期,任何一步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
就像1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的那样: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所以,如果你想精准表达,从此刻开始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