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普>认知失调理论的含义

认知失调理论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3-04-23 16:09:34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和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菲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高度失调的条件下,一个人会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忙于自我说服。这一结果说明,改变态度的方式首先在于改变行为。

人只有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时,他们才会体验到认知失调。

比如:你不听朋友的建议选择购买了一种轿车,事后你可能会过分地为这种轿车辩解,总是觉得自己买的轿车比较好。

日常生活中,认知失调表现为敏感多变,当我们心中有两个不同的想法时,这基本上就是认知失调了。

举个例子:

你曾经发誓要减肥,再也不超量摄取任何额外热量的食物。但是有一天朋友生日,那里有祝贺朋友生日的美味蛋糕,于是你的脑海里又有一种不同的想法——“反正就只吃一小块,应该不会违背之前发下的誓言”,这就是认知失调的表现。

认知失调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

认知失调具有激励力量,它推动你采取行动消除不愉快的感受。减少失调的动机会随着认知不一致性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变大而增强。

换句话说,失调程度越大,减少失调的动机就越强。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3点:

1、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

2、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

3、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

举个例子:你很想去外面旅行,但是如果去旅游需要金钱和时间,假期的时候人又太多,这时候你想出去旅行的态度和你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这样你就可以选择其中的1种方法来减少认知失调了。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