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焦虑为何成为中国人的主旋律,并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3-02-22 16:29:00“中年危机”、“内卷”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以此反映出国人的焦虑程度可见一斑,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身份焦虑为什么又成为了中国人的主旋律?
中国步子太大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走完西方400年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路程。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一路狂奔,让我们还没有时间好好地适应这个巨大的变化。
世界变化太快
疫情的反复、世界格局的撕裂、经济危机的涌现,这些所有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极度没有安全感,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也许是我们恐惧的根本来源。
社会要求太高
现代社会的文化北京是人人平等,并且按劳分配,人们逐渐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意愿,对财富的追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向。
如果你不努力,就不会成功,你是没有价值的,就是失败者,被社会所厌弃。
焦虑的定义
当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感觉到某种威胁而失去安全感,而对此又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
焦虑的背后一定是某种恐惧。但是焦虑和恐惧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恐惧的情况下,危险是看得见的、客观的,而焦虑,往往是人们对不确定的事情的担忧,而且焦虑的状态下,人往往会武断地作出消极判断。
当一个人生病了,如果他知道自己得的是很严重的病,他会恐惧;但如果他还在等诊断结果,想到自己的病可能会很严重,这时候他会焦虑。 如果说恐惧是一个人面对现实的危险的正常反应,焦虑就是面对潜在的,甚至是想象中的危险的过度反应。
身份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现代人的焦虑都是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的过度担忧。
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的冷暖,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如今,金钱的多寡直接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成为有身份的人成为了每个人的毕生追求。
焦虑来源于个人需求
焦虑的本质
人是社会化的群居动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后,我们有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上。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有被关注、被“爱”的欲望,我们需要不断地通过外界的积极反馈来确认我们的自我价值。
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在意物质,是因为物质能带来大量情感反馈,世人给我们的关爱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这种情感反馈越多,我们的身份和存在感就越高,我们都渴望积极的存在感,很难忍受别人的无视甚至鄙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价值,而我们判断自己价值的参照物也是其他人。
我们的地位决定了我们能赢得多少世人的爱,而世人对我们的关爱又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己的关键。地位对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打开关爱之宫的金钥匙:没有了他人之爱,人类将失去自信;没有了他人之爱,我们将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办事。
所以说,我们焦虑的本质是个人本能需求的体现,我们需要不断地获得更高的身份来确认我们的社会价值。
如何应对焦虑
现在人面对身份的焦虑,是很正常的,是一种正常的个人价值追求的结果。
焦虑不能完全消除,只能和它和平相处。任何试图忽视、拒绝、合理化焦虑的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焦虑只是一时的情绪状态。
通过冥想进行注意力转移,通过身体的运动带动心理情绪的改变,通过找人倾诉获得陪伴感。
通过哲学思辨,不断地自己确认个人价值,遵循个人内心标准行事。
通过艺术来抒发、创作,音乐、文学、舞蹈等都可以很好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通过旅游,体验大自然的浩瀚和宏大、神奇和崇高,个人的身份低微就太渺小了。
通过波西米亚式生活,不按社会主流标准生活,不关心面包的价格,而更关注艺术和情感,不是积累财富和提升身份,而是去更好地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
世界上并不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成功的评判标准也不只是靠财富、身份和地位。
其实,适当的焦虑是发展与上进的必备条件,可以让我们保持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