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忽视是感情中的隐形杀手对吗
发布时间:2023-02-20 14:40:19为什么情感忽视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呢?
首先它是微妙不可见的,可能一对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很好,但是它会出现情感忽视的现象,所以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情感忽视,你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第二个就是如果有过被情感忽视经历的孩子,一旦造成了心理的创伤,他的痛苦是非常不能理
解的,就是她莫名其妙的觉得抑郁,莫名其妙觉得无意义,或者莫名其妙的想自杀,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等等,它出现的症状可能会伪装成抑郁,伪装成婚姻问题,伪装成焦虑或者愤怒,跟周围的同事关系不好,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但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曾经被忽略过的人,情感被忽视的人在沉默中不停地质疑自己,不停地找自己的问题。
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痛苦的人,如果你想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情感忽视的症状,可以回答这么几个问题:
(1)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2)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
(3)第三不喜欢求助于他人,有事儿自己扛着
(4)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5)你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6)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7)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8)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
(9)经常对自己失望或者生自己的气
(10)对自己也对他人更严苛
(11)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12)比起人你更喜欢动物
(13)经常无缘由的觉得暴躁不开心
(14)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15)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16)有时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
(17)相信自己是那种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18)很难让自己冷静
(19)总觉得有什么拖你的后腿,让你无法活在当下
(20)会感到内心空虚
(21)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22)很难自律
如果这22个问题当中的大部分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很有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的这种症状。
对我们影响最大也最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情感忽视主要来源于父母和伴侣。这里我们就重点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什么是伴侣的情感忽视?
伴侣的情感忽视指的是另一半虽然给自己提供了大量经济资源, 却没有对自己表达任何爱意或关注。情感忽视被称作一个“无声的问题”,它不像情感虐待那样明显、会充满刺耳的羞辱、谩骂与不断的抱怨。相反,情感忽视只是遗漏,是没有去做那些能给伴侣带来情感支持的事。
一个人遭到了来自另一半的情感忽视,大多会有以下的感觉:
被拒绝感:被忽视者觉得自己在表达爱意时,对方回应冷淡。或是觉得对方不愿意进行亲密的肢体接触、觉得对方不愿意和自己进行深层交流等等。
被无视感:被忽视者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对方无视了,可能是感到对方将Ta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或只是单纯地觉得对方在自己需要支持时毫无回应。
不对等感:被忽视者觉得这段关系并不是互惠的,相反,他们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没有提供同等的爱和支持。
绝望感:被忽视者会感到自己有种越来越深的绝望感,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极端(比如会对自己的伴侣施加暴力)。在最开始他们试图挽回对方的爱,而逐渐地他们觉得这不可能实现,转而变得抑郁与绝望,于是他们放弃获得爱,而只想用各种激烈的手段,来激起对方的注意。
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关于自我评价的挣扎感:有些被忽视者将被忽视归结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是我不够好,没办法吸引Ta的注意”、“我不值得被Ta爱”,于是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什么是父母的情感忽视?
看不见却能伤人
提起原生家庭的伤害,你认为父母的哪种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大?
有人认为,是父母的责骂、打击;还有人觉得,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但是,对有的人来说,最大的阴影,是来自父母的忽视。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问答:父母忽视你可以到什么程度?
有位答主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上大学时,他偶尔去单位找爸爸一起吃饭,他爸却丝毫不觉得开心,反而埋怨说“你怎么又来了”;
离家实习期间,别人的父母都是每天一两通电话,嘘寒问暖,他爸却只交代“回来的时候,帮我带两条烟”;
正式上班后,他爸每次打电话过来,也只是问“升职了没”,然后说不到两句话,就直接挂电话,开会去了;
还有一次,他感冒了,在医院里输液三天,打电话给爸爸求安慰,结果却只得到一句“感冒也要给我打电话?不知道我很忙吗?”
……
不少网友看到后,都引起了共鸣,说起了自己被父母忽视的经历。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这些事不是挺正常的吗?没有打没有骂,也没有缺衣少食,这也算是忽视?
当然算。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童年情感忽视”。
指的是在家庭中,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是不能及时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回应和满足。
童年情感忽视的后果,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因此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导致在长大成人后,诱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创伤性行为,情感忽视的作用方式更为“隐蔽”,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这是一种伤害行为。
就像这位知乎答主,虽然在相处的过程中,父亲对他没有半句责骂或侮辱,也没有任何虐待行为。
但每当他需要陪伴、关心、安慰的时候,父亲不仅无法给予他最基本的情感支持,甚至还对他的情绪“视而不见”,用“漠视”来回应孩子的“渴求”。
这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其实并不比言语和身体上的虐待来的少。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中,小猴子宁愿饿着,也要跟着能给它温暖的“绒布妈妈”,而不要冷冰冰,但能给它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这其实就是情感需求的一种投射。
动物尚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怀,更何况是人?
有时候,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力量,并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这些“看不见”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回应,就仿佛置身于“无回响之地”,无论再怎么嘶吼呐喊,等待他们的永远只有“寂静无声”,能感受到的,自然也只有空虚和绝望。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缺乏情感连接,找不到生活的意义,陷入抑郁和悲伤之中,甚至会成为一个情感麻木的“空心人”。
他们表面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却经不起一丝风吹雨打,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频发,很多孩子之所以选择走上绝路,就是因为缺乏情感依托,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曾有部门做过调查,北京大学新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毫无意义,而有40.4%的学生则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自己只是在按照别人的意愿而活。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感受不到爱,心是“空”的,自然就感受不到生命之美,找不到生存的意义。
情感忽视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a. “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
对自己情绪不熟悉
在情感忽视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情绪并不熟悉。他们很难识别自己的情绪,也难以区分情绪与情绪之间细微的不同。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帮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感。
比如,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关心孩子的情绪:“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难过”;而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会无视孩子的眼泪,或者讥讽孩子的软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不明白自己的内在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
b. “我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好过一点”:
不懂得自我关怀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痛苦时,不会也不懂怎么进行自我关怀(self-care)。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否认自己的情绪需要,他们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说明这些需求并不重要,我不该有这些需要。”
一方面,被情感忽视者不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去关怀自己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应对情绪。许多被情感忽视者时常感到有种空虚感,Webb博士认为这是他们用空虚来掩盖自己的其他情绪(p.73)。
c. “我没事,我很好,我不想要”:
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绪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也不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于是倾向于认为别人都不会提供支持,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他们不再相信别人会回应自己的需求。而由于他们不表露需求,别人更加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甚至可能因为他们的不信任而远离他们。
d. “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难过”:
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推测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视者长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也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
被伴侣情感忽视应该尝试与伴侣沟通,然后告诉Ta你的需求。
1、尝试与伴侣沟通。记住选择如何对待你是你伴侣的责任,而如何应对来自伴侣的忽视是你的选择。只是掩盖和回避问题未必有利于改变被忽视的现状,我们需要和伴侣沟通。
在沟通之前,先客观地分析被忽视的现状。在你觉得自己被伴侣忽视时,先不要急着去赢回对方的爱,而是尝试仔细地思考,是什么可能导致了忽视,有没有可能是你伴侣的问题,Ta要对目前的状态负有多大的责任。
2、告诉Ta你的需求。你可以向他表达你的需要,例如你可以告诉Ta一个具体的被忽视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场景、双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表示在那个情况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希望当时对方怎么做。
小时候被情感忽视过,该怎么办?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呢?虽然被情感忽视的小孩没有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但是他们可以学着识别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培养对情绪的积极认识:三条“情绪法则”
上文提到,许多在情感忽视中成长起来的人,会压抑与否决自己的情绪。而如果人们要先能做到识别与承认自己的情绪,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它们。而如果能够对情绪有更积极的认识,人们对情绪的抗拒也会随之降低。以下三条“情绪法则”,帮助你接受与信任自己的情绪。
法则1: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情绪都是有用的。
有些人会说:“我不想要感到愤怒,愤怒是种‘坏情绪’,会让人变得冲动。”但实际上,情绪没有“好或坏”、“对或错”,“道德或不道德”的区别。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等等。而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也有它们的价值。有时情绪可能是一种“警告“,比如恶心感能促使你尽快回避或是摆脱潜在的危害。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绪,你也就无法从感知情绪中获得提示。
法则2:
有时你会觉得情绪来得“不可理喻”,厌恶情绪的“无理取闹”,但每种情绪的产生都有理由。
情绪的产生不遵循逻辑。有时你会觉得有些情绪来得莫名其妙。为了回避这种不可控、不可预测的情绪变化,人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实际上,如果你努力地找,总能找到情绪产生的缘由。举个例子,A莫名地讨厌伴侣大声说话的腔调。A试图压抑这种不快,但没有成功。直到有天A认真分析,才意识到是因为曾经自己讨厌的亲戚也大声说话。明白了缘由后,A就学会在伴侣之后大声讲话时,告诉自己“伴侣≠亲戚”
法则3:
我们的情绪可能会非常激烈,但我们能管理它。
有时一些情绪过于强烈,会让你觉得“我快被这种情绪压垮了”。但其实我们要比自己的情绪强大的多,我们要鼓励自己尝试去管理情绪,而不是放弃、进而成为情绪的奴隶。
2. 学会管理情绪:识别-接受-归因-行动
既然情绪的产生有背后的缘由,那么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对此,当你感受到某种情绪时,可以采取“识别-接受-归因-行动”的步骤来应对它:
第一步:识别(Identify)情感。说出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是快乐、悲伤、还是愧疚等等。可以试着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学习更多用来表达情绪的词汇。
第二步:接受(Accept)情感。用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情感。不要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情感不好”,而是问自己:“我现在感受怎么样?我身体是什么感觉?如果情绪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等等。
第三步:对情感进行归因(Attribute)。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刚才哪个因素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如果你一下子找不到理由,你可以想想上一次有类似情绪时,是什么情境。
第四步:考虑是否将情绪变为行动(Action)。首先,感受一下这种情绪让你有哪些行为冲动,比如是不是想打眼前的人,或是想要唱歌。随后,仔细地观察周围,在内心描绘看到的情境,比如“我看到对方身边有许多帮手”,评估自己的行为冲动是不是合适。如果不合适,考虑用其他行为代替,比如将打人,变为踢路边的石子等。
3. 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进行自我对话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人们不擅长自我抚慰。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宽慰自己,反而会加倍自责。于是,日常生活里不断的自我攻击,持续地折磨他们,更加影响之后在学习、工作中的表现。
学会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来自我对话。其中,“充满爱意”意味着当你失败后,用温和的言语自我鼓励,至少不要用恶劣的语句攻击自己(“你真笨!”)。并且,当你事后回顾失败之处时,用客观、不带评判的方式去描述它,分析其中出错的地方。
而“坚定”指的是:在我们尝试积极的自我对话时,脑海里时常还是会冒出负面的声音,比如“你只是在骗自己”、“不要狡辩,你就是个失败者”。在这时,你需要坚定地继续自我鼓励,并对那些声音说:“你们只是我的念头,不是事实。”来减少这些负面声音的影响。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忽视者,你还可以多靠近能够关怀我们情绪的人,向他们学习如何照顾情绪需求。试着筛选你的社交关系,从中选出那些会关心你的情绪的人:他们会在你遇到挫折后,不仅仅给予建议,也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和他们在一起时,你会逐渐感到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并且会回应你的情绪变化。
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忽视者,希望你知道,可能长久以来,你身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关注。有时你也许会听见自己内部微弱的呼唤,好像在提醒你缺少了什么。正视这个声音,学着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需求。虽然在你的童年,它们没有被家人注意和满足,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而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伴侣是一个情感忽视者,那么,与其让自己陷入无助中,不如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帮助。打开他们情绪的大门并不容易,但一旦你成功地帮助了Ta,你们之间的链接会更深刻,你也会成为那个对Ta来说最特别的人。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没有人不需要被重视被关注,渴望被重视被关注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需求。
对于曾经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或者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来说,一旦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就应接受面对并战胜它,修复情感,重新建立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