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离别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3-02-15 17:11:51人这一生中,分离和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两者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使一个人独立,成为他自己。
对于父母来说,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不用刻意的训练,与孩子见面的那一刻开始,爱就开始泛滥了。
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止是需要爱就可以的,相反,过多的爱,反而会淹没孩子的心智。
由于父母爱孩子的情感无法得到彻底释放,所以会处心积虑地处处寻求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机会,年幼的孩子在这种过度的地保护中,失去了自己探索人生奥秘的蜕变机会。
孩子的生理年龄虽然不受影响地勇往直前,但是认知、思想、技能和格局却在原地打转,心理年龄就这样被不够智慧的父母给固着在了那个天真的年代。
身心健康的人生,除了需要爱的灌溉,分离便是第二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课题。人的一生中,如若能够轻松的过渡好这三次重要的分离,成为一个独立做自我有思想的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人生有三次重要的分离,分别是身体分离、心理分离和家庭分离,每一次的分离都有它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做到有效的分离就会在品格上刻下痛苦烙印。
从呱呱坠地离开母亲的柔软子宫,到陌生、冰冷、嘈杂的新世界那一刻,便完成了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次痛苦分离--身体分离。因为痛苦,害怕,所以会哭着迎接这个陌生的世界。
起初,幼小的婴儿,依然会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个整体,饿了、困了、冷了、热了、拉了,妈妈都会及时且高能地识别出该有的信号,给予婴儿最温暖的怀抱,并附上最贴心的呵护,满足婴儿的一切需求,安抚内心最初的那份恐惧。
随着婴儿的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婴儿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个体,这就到了人生的第二次分离--心理分离,这个过程比第一次的身体分离更加煎熬。
由于妈妈和世界变得好像不再那么好指挥,不再像共生阶段那么受控制,所以感觉到人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于是弱小的婴儿只能用哭泣去应对人生一切。
即便无奈和无力,还是勇敢接受了事实:自己和妈妈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妈妈是妈妈,我是我。
生命的多姿多彩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然而对于一个即将踏入学前班的幼儿,多少还是残酷了点,因为那意味着马上又要面临一个新的人生挑战,就是真真切切地和妈妈分开,挑战的是心理,这个分离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意味着被抛弃,非常的灾难。
随着学前班妈妈的正常接送,幼儿的那种可怕解读就慢慢释然,逐渐明白,我和妈妈的分离只是暂时的,妈妈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要完成,忙完后自然会来陪伴。
正因为幼儿经历了成长需要的分离,过程虽然痛苦,残酷,幼儿也会实实在在地哭得撕心裂肺,但从智慧的将来考虑,坚持了,得到的就是心理升华,自我成长;放弃了,幼稚、依赖和无立场的品质也应坦然为之买单。
接着就是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彻底离开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重新经历我们养育的过程,教孩子体验分离,并学会分离。这是生命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这就是人生的第三个分离过程--家庭分离。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两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是1.5岁~3岁,主要表现就是不停地对世界说:“不,我来”。
如果这个时期的家长,给予幼儿的态度是守护,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其余时间是自由探索,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得到顺利发展,青春期的人生就会变得比较和谐。
第二个叛逆期就是我们的青春期11岁~22岁,随着身体激素的骤变,生命热忱的突然增强,强烈要求心理上的独立,做自我。
青春期对于家长、权威和主流而言叫叛逆,但对于青春期的个体而言,那叫作“我的人生我做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同时要求空间独立,类似种种都标志着孩子正在走向成熟。
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需求的家庭分离,获得成长的独立空间,这种叛逆倾向就被压抑,可怕的是并不会消失,只是在蓄力,待到能量足够时,便会破土而出。
心理咨询师给到父母的建议一般是,在青春叛逆时要给出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如果被压抑了,成年后才可以活出自我,结果更可怕。
如:一个40岁的中年男人,突然要和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老婆离婚。理由:我要为自己而活,我要做自己。因为当年的结婚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所以现在想结束。
暂且不说婚姻质量如何,至少这么多年是在挣扎中度过的。精神世界被桎梏,错过了一路上的蓝天白云草地和花香。
作为父母,既要给与孩子爱,又要提供成长需要的分离,努力让孩子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有自我的人,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不强迫孩子做父母梦想的践行者,让他们收获自己人生该有的喜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