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性别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3-02-08 15:59:15— 导语 —
如果你对一个女孩不好,她认为你不在乎她;如果你对她很好,她又可能认为你过分强调她是个女性。女孩们总是不能理解男孩们的想法,男孩们也同样不能很好地理解女孩们的心意。这是因为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那影响这种性别心理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一、对性别的认识
性别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性”指的是作为一个男性或者女性的生理方面,那么性别指的便是心理和社会文化这两个方面。
在青春期,比起其他方面的发展,性别的发展占据了自我认同和社会关系的核心地位。
这里我们提到性别角色,它体现了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应该如何思考、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和感受。
例如,男性是否应该比女性更果敢,而女性是否应该比男性对他人的感受更敏感?尽管我们个体早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有了性别意识,但是青春期的萌发和性成熟为性别增加了新的含义。
儿童时期,我们对异性是有一定羞耻感,会一定程度地回避异性。但是到青春期,我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对异性产生兴趣,同时也是树立了自己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
二、生理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相信,两性的身体生理特征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青春期荷尔蒙的增加强化了青少年与性有关的性别态度和行为。
当青春期孩子身体中的荷尔蒙开始泛滥,女孩们就可能表现得更女人,而男孩们则表现得更男人。
当碰到心仪的约会对象时,女孩变得敏感多情、富有魅力且温柔可人;男孩变得果敢、骄傲且坚强,这种改变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性别特征更明显。
青春期的性行为和荷尔蒙的变化有关,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雄性激素的增加与男孩性活动的增长有关。
对于女孩来说,雌性激素水平和性行为也有一定关系,但是女孩的性活动更多地受自己所交的朋友类型的影响。也就是说女孩的朋友会影响女孩的性观念和性别观念,生理因素的影响和男孩相比会弱一些。人类的行为直接与繁衍有关,所以性别和性行为必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一种本能。
三、社会因素
有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应该把心理上的性别差异归因于生理特性,相反,他们认为大部分差异是和社会影响有关。
社会角色理论:在大多数的文化当中,相对于男性,女性拥有更少的权利和地位,控制更少的资源。与男性相比,女性做的更多的是家务,而用在工作中的时间更少,得到的薪水更少,在组织高层中更加势单力薄。
因为女性在社会中适应了权力更少和地位更低的角色,所以她们表现出更多合作性和更少的主导性。
但是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注重女权,甚至出现了很多代名词“怕老婆”、“耙耳朵”、“女汉子”、“女强人”,男同胞也有被描述成“奶爸”、“家庭煮夫”。这说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角色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女性的各方面能力并不一定比男性差。
四、父母的影响
家长会通过行动和榜样来影响孩子的性别发展。
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的过渡中,家长可以允许男孩更加独立,外出的时间和距离更加宽松。但是对于女孩子,因为担心女孩在性方面易受伤害,家长会采取更多的监控行为来确保孩子无事,限制也会更多。
家里有青春期女孩的父母经常会谈及,他们和女儿之间面临了更多关于性、朋友选择、宵禁方面的剧烈冲突。另一方面,家长对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成就期待,虽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相对而言,父母通常会认为男孩子一定要把读书学好,后面的专业和工作非常重要;对于女孩子,更多的是希望她们的性格培养好,以后的生活更加舒适、开心。
父母的榜样作用会很强,优秀的父母会让孩子的性别成熟以及对象选择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相反,如果在孩子对父母比较失望,认为父母的阶层比较低,那么内心会比较自卑,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要求也会偏低。
同时,父母还会通过奖惩来教导女儿表现得女性化,比如说“你穿那条裙看起来好漂亮!”
教导儿子表现得男性化,比如“儿子,你球打的真好!”
五、同伴的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性别形成的第一榜样,后面同伴的交往对孩子性别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
在儿童时期,孩子们会表现岀喜欢和同性伙伴交往。
我们可以看到在游乐场里,男孩们互相追打,玩刺激的游戏;女孩们则很喜欢玩皮绳,过家家的游戏。男孩相互传授男性化行为并彼此强化,同样的女孩相互传授女性化行为并彼此强化。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同伴在一起。所以同伴的支持和反对会对性别态度和行为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孩子们根据同伴在性别角色上面的接受或者拒绝,从而形成自己性别的角色认知。
研究表明,假如一个男孩子经常被其他男孩子欺负,他会去选择和女孩子交朋友,久而久之,一些行为习惯、爱好等等,都会偏向于女性化。
六、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我们往往会忽视一点:学校和老师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往往是有偏差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上,教育的偏差也存在不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目前国内的教育偏差。
1、对男孩教育的偏差表现在哪些方面:・
- 许多班级推崇的是服从、遵守规则、整洁和有秩序,但这些行为往往是女孩的特质而不是男孩的特质。
- 大部分老师是女性,尤其是小学老师。这种情况会让男孩比女孩更难认同老师,把老师的行为作为榜样也比较困难。
- 男孩出现学习问题的可能性比女孩更大。男孩受到批评的可能性比女孩更大。
- 学校倾向于刻板地认为男孩的行为问题比女孩多。
2、对女孩的教育偏差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 在课堂上,通常是女孩较为顺从,而男孩则更难控制。男孩会通过主动表现来获得更多关注,女孩则安静地等待自己的机会。老师们更可能批评和训斥男孩,或者送他们去学校管理者那里接受纪律处分。
- 但是教育家们担心女孩的安静和顺从是有代价的:她们的进取心会变得越来越弱。
- 当男孩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比女孩得到更多帮助。老师会留给男孩更多时间来回答问题,提供给他们更多有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如果他们回答错了,还会得到更多的尝试机会。
-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考低分,甚至成为留级生,女孩少见。但是女孩对大学后的就业问题却更没有信心。
- 入学时,男孩和女孩的自尊水平基本相同。但是到了中学,女孩的自尊水平要低于男孩。
可见,在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面,学校里的性别偏差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性别偏差,而且深深扎根于主流文化中。
减少这种偏差的一种重要策略是先认识到它的存在,然后给予合理的纠正和指导。比如老师也需要多关系平时不引起关注的学生,多给予女孩子自信,适当允许男孩子的调皮。单一性别教育方式会比双性别教育方式更好吗?比如女子学校。
对于这个问题仍旧没有明确的答案,一些研究发现,单一性别教育方式有益于女孩的成就,而另一些研究则没有发现这一点。
无论对女孩还是对男孩而言,单一性别教育是存在缺陷的,尤其是会影响对异性的认识,以及异性朋友的交往。
七、娱乐传媒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说的,孩子每天都在父母、同伴和老师的接触中学习着性别角色,而娱乐传媒所传递的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也对青少年的性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追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在正常不过了,以前的孩子,比如70后、80后,很多是喜欢武打明星,比如成龙、李小龙,或者是其他演员、歌星,比如刘德华、黎明等等。但是90后和00后追的明星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他们更喜欢周星驰、TF boy、鹿晗、肖战,尤其是后面几位明星,有不同的声音。
这种偶像的选择,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以及交往对象的要求,都有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男孩表现为“阴柔之美”,更多的评价也是在颜值上。男孩开始喜欢化妆打扮,女孩喜欢非主流、中性化。因此对孩子性别形成、如何看待异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娱乐媒体的指向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孩子回去选择模仿自己的偶像,买自己偶像使用或推荐的东西。更有甚者会选择整容、变性的方式“改造自己”,这些都和当前的文化娱乐所传播的内容关系密切。
我们不好说这种追星是好是坏,因为这种娱乐传播的是一种主流形势,很难由家长的控制,我们所能做的是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对偶像、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防止过分的追星行为。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喜欢的明星是谁,知道这些明星的大概背景。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孩子接触到的信息有哪些,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话题,有利于和孩子的交流沟通。
最后讲一个概念——性别图示,孩子的想法、行为会受性别角色的潜意识影响。比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她会想“这个事情属于哪种性别的?我的性别是什么?这件事和我的性别匹配吗?如果匹配,那么我会去做,如果不匹配,那么我会放弃它”。这种性别图示受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所以我们性别概念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假如我们自己或者作为父母发现孩子性别观念有异常的倾向,需要及时纠正,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性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