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同感偏差的伤害,家长要知道
发布时间:2022-11-10 17:03:00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总是给孩子树立各种目标,最后只会影响孩子内心的自信和前进的动力,所以这种“虚假同感偏差”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终身的,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种偏差,学会用更加客观的方式教育孩子。
发生在朋友身上的真实经历,当时朋友参加学校作文大赛,拿了第二名,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和家长说:“爸妈,你们看,我拿了全校的第二名。”
本以为能够得到父母的赞赏,可是他的父母却说:“第二名不算啥,当年爸爸还得过第一,我觉得你也可以得第一。”
后来朋友参加了市里的作文大赛,这次孩子拿了市里第一,又兴高采烈地告诉父母,可是家人的回复是:“市里第一不算什么,省里第一才算优秀。”
还不容孩子解释,父母又接着一句:“我觉得你行,你就行。”
就是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朋友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内心产生巨大的无力感,所以在教育孩子中,一定要避免这种“虚假同感偏差”。
一、什么是“虚假同感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高估自己和外界,并且错误的判断。很多人在认知外界,尤其是与别人交流过程中,总是把自己身上的特性和观念赋予到他人身上,并且认为别人和自己拥有相同的属性,或者高估他们的能力,用自己的观念去要求他们的错误认识。
所以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达到一定高度时,总认为孩子能够轻易做到,实际上是家长的“虚假认同偏差”,他们自己能够完成,所以也认为孩子也应该能够做到。
这种错误的观念会使得孩子们的表现和家长的预设产生偏差,从而会影响孩子在家长心目中的看法,总是认为孩子不优秀,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家长在不断高估孩子。
二、家长的“虚假同感偏差”不断高估着孩子
是不是总有家长看到孩子拿出的成绩,一脸不满意,总是指责孩子不够认真,学习成绩还不如当年的自己。
即使孩子考了一个优秀的成绩,却依然认为孩子可以更完美,要让孩子朝着满分前进。
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都是家长陷入了“虚假同感偏差”陷阱,不断高估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同时也失去前进的动力。
因此,家长们不要再用自己的标准去高要求孩子,总是认为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就开始指责,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自卑。
我们要避免产生“虚假认同偏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改变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三、家长如何避免陷入“虚假同感偏差”?
1、客观认识孩子
相信在家长的眼中,孩子总是最棒的,是最优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一个人都会有优缺点,家长如果只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从而树立更多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最后就会陷入这种“虚假同感偏差”。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客观地认识孩子,要了解到孩子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是有不同的强弱项,客观的认识孩子,才不会高估孩子的能力。
2、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拥有自己思想,会产生一定想法的人。而大人们的这种偏差,会导致孩子失去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从而成为父母的傀儡,一个没有任何思想的存在。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的人。
3、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父母们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上去解决问题,总是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这就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会产生一种虚假同感偏差,从而变得更加片面。
因此,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考虑孩子的想法,尽量找到更多角度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处于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虚假同感偏差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永久的,伴随孩子一生。我们不要忽视“高估”带来的伤害,一定要学会从实际出发,让家长们多考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