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中的效应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28 10:39:50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正效果转化。
广告中睡眠效应的现象
(1)重金打造的名人广告,起初确实创造了轰动效应,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采用此策略,受众开始出现了见怪不惊的“审美疲劳”,不再相信“听我的没错”式的简单告知。况且,信息超载环境下的受众早已变得忙碌而又健忘,名人广告见多了,难免张冠李戴起来。这样,就使得广告不得不靠不断地重复来强化效果。
(2)有时一些广告发布后业内人士批评其平庸的创意,受众反映其乏味甚至反感,指责牵强的情节,拙劣的表现,蹩脚的名人登场等,总之,是不好看的广告。但奇妙的是,也许当广告主还在为广告反响不佳懊恼时却惊喜地发现,广告产品的销量却在上升。挨骂的广告居然也能卖产品?广告主无心之下栽了一根“刺”,却意外开出了花。这就要归功于睡眠效应了。
睡眠效应的原因
(1)广告偏好不等于产品品牌偏好。尽管已经证实,广告偏好与其推介的产品品牌偏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但却不是惟一的相关。广告偏好只是人们看广告时产生的评价和情感反应,它明显影响着产品品牌偏好,因喜欢广告而对产品产生好感的情形普遍存在。消费者看广告时可能仅仅在评价广告的好看与否,而在对产品购买决策时进行的却是利弊的权衡。能引起厌烦的广告至少说明被注意到了,遭到异口同声指责的广告有很高的品牌回忆度,有利于进入人们购买决策时的选择域。当产品带来的实际利益高于广告引起的情感好恶时,睡眠效应可能发生了。
(2)时间对信息源的疏远和其他信息的注入。受众对广告的好恶评价更多地具有即时性,随广告展示而产生,但对产品的购买意向和行为却往往是迟效性的。从看广告到决策购买期间,一方面是时间的间隔会使作为信息源的广告被逐渐疏远,当初否定性的情感逐渐淡化;另一方面,这期间会不断有新信息的注入和参与。
(3)因购买经验和品牌忠诚而忽视对广告的消极反应。按照心的归因,消费者评价广告时会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主观的解释。假如对某品牌持固有的好感和重复购买的忠诚,看到它的不太令人满意的广告,就可能解释为“谁给他们设计的广告,水平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