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18 12:05:32除了至亲以外,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知心好友;常常因为别人的批评或者不赞同而感到受伤;在人际交往或者工作中存在行为退缩的情况……如果你有以上的情况,或许你有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被称为逃避型人格,患有此类人格障碍的人群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以及心理自卑。尤其在重大问题和挑战面前,会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可能因为感到无能应对而直接放弃。
据研究结果表明,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同时也有很大的社会不安感——在需要大量接触他人的情况下常常因为胆怯、害羞而逃避。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为DSM-5)将回避型人格障碍定义为:一种社交抑制、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心理行为模式。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显示,回避型人格通常有以下特征:
1. 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沉默,害怕别人笑话自己。
2. 敏感羞涩,极其害怕在他人前露出窘态,在新的人际关系前,或者是亲密关系中表现得极为拘谨。
3. 害怕困难,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前,不敢冒险,并且会夸大潜在的困难和危险。
4. 在不确定自己是否非常受欢迎前,一般不愿意卷入他人事务里。
加上开头的三个特征,如果你满足其中四项,那么极有可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虽然小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羞怯的情况,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害羞胆怯没有得到改善,那么今后极有可能发展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患有此类障碍的人,要么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么就是无条件接受他人意见。就算在生活中他们也会进行必要的社交,但是绝大部分患者都会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因为他们很敏感,也很难与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据心理学者研究发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都不喜欢出风头,并且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表现出羞愧。
改变常规性事件对他们而言也极容易引起他们的焦虑、不安、恐惧。
根据Ted Reichborn-Kjennerud和Nikolai Czajkowski对女性双生子的研究结果显示,回避型人格障碍和社交恐惧症在基因上的易感性是相同的。这些携带相关基因的人最后会发展成哪种障碍,与后期的环境相关。
认知理论家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
比如,当孩子被父母拒绝、责备时,孩子会认为“如果连父母都不喜欢我,那还有谁喜欢我呢?”
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会产生罪恶感,所以会开始回避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交往。并且会倾向于低估自己从外界得到的正性反馈。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自卑感起源于人类的幼年时期。
譬如低估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受挫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鼓励等。在幼年时期,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以及渴望得到回应,但是如果这个过程并不顺利,那么就为后来的回避型人格埋下了种子。
孩童时期是改善的最佳时期,一旦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障碍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成人之后可能会发展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lithromantic)
这属于回避型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表现为:在亲密行为举动前,会有抵触、抗拒、逃避的情况。
回避型依恋人格与回避型人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存在于较为亲密的关系当中,比如恋人。
回避型依恋人格对亲密关系存在着强烈的亲密恐惧感。
他们会随着关系的拉近而产生强烈的窒息感,这个时候回避型的人往往会想要迅速从这段感情中脱离。
这类人群不是没有情感需求,而是害怕被抛弃,所以会不自主的抑制自己,甚至抑制自己的感情。极力让自己不去依赖他人,保持个体的独立性。
回避型依恋人格对感情的态度和表达都不直接,他们习惯于给自己设立心理防线。
我认识一位男性朋友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他非常的喜欢自己的女朋友,但是当女朋友表示想听他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时,他心里就难受,“我说不出这样的话,一想到这个话我就浑身发麻,感到恶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别的情侣关系中,双方都会相互夸赞彼此,但是这位男性朋友,会习惯性的“贬低”自己的对象:你好傻、你真胖,其实他内心想说的是你傻得可爱,你胖嘟嘟也可爱。
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却变了味道?
两个人时常因为这些产生矛盾,产生矛盾之后,这个男生又不正视女朋友提出的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想法,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别闹了”“我们没有问题”,后来俩人就分手了。
当发现自己存在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问题时,试着给自己树立信心,试着热爱并拥抱自己,试着多跟他人聊聊。
最重要的是,如果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就别再当“独行侠”了,一定要向专业人士求助。
但愿大家都能健康、愉快的与自己交往,再带着这样的自己同他人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