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情能力?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发布时间:2023-01-16 16:24:35共情被理解为感觉自己进入了对方内部一样的“推己及人”的心理感受过程。共情被看成一种特质或状态,一种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或者认知与情感成分的结合。
如果把共情定义为一种能力,意味着共情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即特质共情;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共情能力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共情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情感反应,是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特定状态,即状态共情。
虽然共情有特质和状态之争,但无论是特质共情还是状态共情,都包含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和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两个成分。
情感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的替代性反应,通过模仿和复制他人的情绪,体验他人的感受。
认知共情是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推断他人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进而对他人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共情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处处可见,比如,促进助人行为的发生,沟通加深感情,减少暴力的产生等等。
共情的影响因素:
目前的共情研究主要从先天遗传、性别和社会经验两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共情的因素。
基因主要决定了特质共情。研究发现催产素受体基因(Rodrigues, Saslow, Garcia, John, & Keltner, 2009; Uzefovsky et al., 2015)、多巴胺受体基因(Poletti et al., 2013)、五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Gyurak et al., 2013; Hysek et al., 2013)、锌指蛋白(Bora, Veznedaroğlu, & Vahip, 2016)等基因的多态性都会影响共情反应和共情能力的发展。
男性和女性的共情能力却是有区别的。社会、认知、神经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比如自我报告、行为观察、生理测量等,都验证了共情性别差异的存在。并且,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共情能力不及女性。
先天遗传和性别影响我们的共情特质,而这种特质无法通过后天的训练提升。或许有些伙伴发现你的朋友无法共情别人,不考虑别人感受,而且怎么劝都劝不过来。其实是特质共情较低,且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提升。
有些朋友发现自己共情能力差,在很多场合无法共情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但是有很强的自我成长意愿。我前面提到特质共情无法通过学习提升。这样的说法可能会打击到不少人。别灰心,我们可以通过积累社会经验来提升在具体情境中的状态共情。我举一个例子讲解下社会经验提升状态共情的效果。
我第一次和导师一起参加会议的时候,会议方安排专车将我和导师送到机场。我和导师在会议方的目送下坐上了后座。导师示意我将车窗按下,与对方挥手告别。导师告诉我,对方在目送你上车后期望你再次挥手告别,如果直接上车走人会让对方有被轻视的感觉。我之前并不能共情到对方的期望。如果再次出现类似的情景,我会刻意共情对方的感受,按下车窗告别。
总之,状态共情的提升需要积累大量的社会经验,这些经验不一定要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因为这样会消耗大量的精力,甚至走很多弯路。可以多参与社交,并虚心向朋友请教各种社会经验。或者在因为共情能力不足导致对方不满后,坦诚地询问对方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