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普>空虚是什么意思?空虚是怎么造成的?

空虚是什么意思?空虚是怎么造成的?

发布时间:2023-01-11 14:11:45

什么是空虚?为什么我们会空虚?怎样应对空虚?

什么是空虚?

简单来说,空虚就是无事可做、百无聊赖、闲散寂寞,它是一种消极心态。

空虚从不同的意识角度去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上面的解释是站在人的主观感受和思维意识层面。

在佛学道家等宗教中,空虚是指现实世界的真相,那就是空无,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

从科学角度出发,这种观点也是可以找到佐证,比如大爆炸理论、生物大绝灭理论、黑洞理论以及凡生必死的过程。物理学家已经发现,物质的坚固性其实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坚固的东西,几乎都有百分之百的空间。原子已经足够小,但在它的内部仍然有巨大的空间。

这种物理学上的发现,似乎印证一个佛教在2500多年就知道的答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没有空间,物质是无法存在的。就像我们住的房子,它在空间中产生,又被空间所支撑,空间可以没有房子,但房子的存在却离不开空间。

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对此有过描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我们不是买了一座房子,而是买了一小块属于你的空间,一个有70年使用权的空间。即便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在排除原子之间的空隙后,同样不会剩下什么东西。

离开了空间,任何事情和物质都将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可以理解清楚的概念。

然而,即使上述所言皆是事实,但对于我们来说,似乎仍然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概念。

因为我们更在乎或者说感受更真实的,依然是思维层面上的空虚。

为什么会空虚?

前面对空虚在思维层面的解释中,有一个“无事可做”的描述。

这只是针对空虚的外部表现来说的,并不具备概括性。因为在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依然会有空虚感。

所以,“心灵无处安放”或许更能体现空虚的本质,而“人在这里心在别处”也有相似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会有“心灵无处安放、人在这里心在别处”的状态呢?

用一句最具概括性的话来解释的话,那么“没有活在当下”将是唯一的选择。

不能活在当下,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就事论事”的态度是无法在当下之外展开的。

当下之外还有什么?过去和未来!

它们是思维生存的沃土,也是思维翱翔的天空。从广义上来说,过去和未来的内容只是一段记忆和幻想,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而非绝对的真实。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唯有当下才是绝对的真实,除了当下时刻,你不会真正地拥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很多人只有在死亡来临之际才会真正相信这个事实,因为也只有在此时才会发现,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富有贫穷,他带不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空虚感在有事可做的时候,相较于无事可做带来的空虚在生理体验上要轻一点。但是就它们产生的机制来说,却是相同的。

那就是关注思维内容远大于关注当下时刻。

空虚的反义词是充实。它们都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心理感受,与你拥有多少财富和做什么事无关。

有事可做时产生的空虚通常会有以下心理变化:我应该去做更重要的事;这并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我希望去做其他的事;过去的某些事导致了我只能做现在的事。这就是很多人做事没有品质可言的原因,因为心不在焉。

无事可做时产生的空虚通常会有以下心理变化:我应该干点什么;我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太无聊了;自我感开始瓦解;思维对未来的幻想开始以焦虑、担忧、恐惧的形式出现。

就事实而言,只要对当下的关注度不够,空虚感就会随时随地的出现。我们终其一生,真正投入到做事上的精力是十分稀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对抗空虚的过程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你能够把空虚的过程看做是一种享受的话,人生的意义就会慢慢的显现。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芮小丹说:“假如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的话,那么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这就是对实事求是的诠释。

同样的,如果现在无事可做的话,无事可做就是当下的事实;接受这个事实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当下有太多的事可做。

真正的能力不是比谁挣钱多,比谁地位高,而是取决于对当下的专注程度。

如果把空无的哲学解释与我们本身对空虚的抗拒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逻辑:空,是一切存在的基础,然而我们却抗拒空虚。

还有什么比抗拒事实更徒劳的吗?

怎样应对空虚?

即使我们了解了空虚对于人生的意义,要想在一瞬间就接受并享受空虚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一辆飞驰的汽车在你猛力踩下刹车之后,依然要向前行驶一段距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一个人的成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开始享受独处。享受独处并非是绝对的改变,而是在群居与独处时都能让内心找到安放处。

这是对接受当下的现实写照!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空虚感就会减轻。当这种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状态成为一种习惯时,实事求是就不再难以接受。我们的生命旅程有一个外在的目的和一个内在的目的。

外在的目的就是我们追求的人生意义,它与未来有关。但是,如果对外在目的的追求占据了你太多的注意力,就会丧失内在的目的。

内在的目的与你是谁没有关系,与你的外在目的以及做什么事没有关系,但是它与你如何做事有关系,与生命的意义有关系。

外在的目标并不会带给你持久的满足,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对你来说越有利。

享受此时此刻是对当下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同样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措施。

享受只能建立在接受的基础之上,“不想要”不会对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

接受并不意味着坏的会变成好的,但却是在尊重事实——是这样的,那么接下来我应该怎么做……

不要忽视空虚的现实意义。唯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放置更多的东西;唯有放空的大脑才会接受更多的信息。

未来会更好是一个相对的事实,因为它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接受程度。未来好与否,必定会以当下的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所以,你对当下是什么态度,未来就是什么样子。

让空虚提醒自己注意脱离当下的举动,当你发现自己感到空虚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正在远离当下,而当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已经处于当下了……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