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发布时间:2023-01-09 12:11:561975年,流亡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把对人性的认知与自己的现实生活交织起来,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写下了著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虽然借通篇之力诠释着人类的媚俗,但小说的叙述并不媚俗。对于人类宏大历史的幽微哲思,让生命之光在书中闪耀。读者在沉浸其中的同时,无疑,也在感受着自己生命中的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通过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诠释了人生在背负重担前行的同时,又在轻与重、灵与肉之间永恒轮回。爱无所求与性爱放纵,都是一个人或者人类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当然,小说探讨的主题远不止这些。作者对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的思考,都令人着迷。读来,不禁对小说里的世界充满好奇。
小说充满存在主义的色彩,却更具多元性和层次感。这源于作者米兰·昆德拉独特的被称为“复调式”的叙述方式。此种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故事和场景不断发生共振。流亡的生活经历,使米兰·昆德拉在写作时,置身其中又可以站在高处审视生活。同时,哲学修养和对写作手法的思考、迷恋,也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一种实践性。
爱,宿命一样存在
小说中,托马斯和特雷莎的相遇奠定了爱的不可知性。托马斯徘徊在多个女人之间,彼此交换着友谊和身体。但特雷莎获得的,似乎还有爱情。而同时,托马斯的不确定性,又让他们彼此始终以异己的状态存在着。像垂挂于树杈的蜘蛛,守候着爱的果实。尽管彼此相爱,信任的沟壑也依然难以逾越,并在内心深处宿命一样存在。
陷于爱情中的人们,往往患有恐惧综合症——患得患失之间,终有筋疲力尽之时。寻求他欢,便也成为“预先被谅解了的”,“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但你和我,又都在渴望获得真挚的情感:渴望温暖,渴望理解,渴望归宿。就像托马斯最后的人生选择——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
然而,生命之重便在我们最平凡的渴望中突兀而出,永恒轮回。人生的悲剧,也由此产生,并长期存在。
爱情之于弗兰茨,更是充满了宿命色彩。他把爱情连同自己,一起委身于莎宾娜。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才终于完完全全地属于合法妻子玛丽-克洛德。爱情,向他们的人生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生命之轻,原来一直是难以承受的。就像坠地的玻璃杯,以满地的碎屑折射出生命的脆弱,以及情感的沉重与不堪忍受。
生而为人的伟大
可喜的是,托马斯与特雷莎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他们从媚俗的沼泽踯躅而行,一路走来。如果说,归隐对当时的他们而言,还算得上一种解脱的话,那么末章中小狗卡列宁的微笑,则隐喻着女主人公对爱刹那间的顿悟。
剔除媚俗,“人和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当世上的一切都存在变卦的可能,当生活中有了太多的不确定,唯有那单纯而执着的爱是一种永恒。只有人类不再视他人为异己,而是处于平行、和谐的位置时,生活的虚无才会得以解脱,意义才能得以丰富,幸福也将得以重现。
而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卡列宁的微笑之于人类,又无疑有着莫大的讽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竟然还比不上人与一只小狗的感情!就这样,特蕾莎从卡列宁处,找到了爱的归宿。作者用生动的实例,昭示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发人深思。
为证明生而为人,我们不得不肩负过多的负担和责任,以致被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这种负担和责任不仅是沉重,更有不能承受之轻——比空气还轻,轻得会飘起来,轻得让我们失去了平衡,失去了自我。人生,却因此而不堪重负。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时间直线前进。
米兰·昆德拉的伟大,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找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在于为我们指引了一条绕开生命之轻的路子——那里幽远偏僻,远离尘嚣。鲜艳的野花散缀路旁,快乐的夜莺声声啼鸣。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守候。在希望中守候,在守候中愈挫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