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时依旧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3-01-09 11:57:06所有的决策,说到底都是冲动的结果。哪怕是深思熟虑的决策,也需要用冲动来拍桌子(拍板)。而决策后所做的事,大多是为当时的冲动寻找理由。
一、所有的决策,都是冲动的结果。
你反驳说,不对呀,我都是通过审慎考虑做出的。我知道,你在决策之前,一定是经过分析研究,经过各种比较才做出选择。但即使你经过分析,临下决心的时候,你也需要感觉、情绪和某种什么也不顾了的冲动。即使经过理性分析,你已经心里有数,但只要其它选项还有你想要的东西,或者还有你遗憾的事情,你总会不停地纠结。
普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管球它了,就这哇”,这表示人们做决定时的勇气,来自感性,
《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作者给出了来自生物学的依据。当我们俯视人类大脑的横截面的时候,会看到大脑的两个主要功能区,在比较靠外的位置是大脑皮层,它负责理性、逻辑思考以及语言功能;而更往里一些的是左右两个边缘脑,它们负责我们所有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也负责所有的行为和决策。
作者指出,我们跟他人交流的时候,如果只是让他们理性地分析、处理信息,那就不足以激发人们的行动。而如果我们能绕过大脑皮层,直接跟控制行为决策的边缘脑对话,这就更容易刺激对方的情感共鸣,激发他对你作出回应。
二、理性分析只是分析,下决心得靠情绪和冲动
《蜥蜴脑法则》作者吉姆·柯明斯认为,如果想说服别人干一件不愿意干的事,或是说服别人不要继续做一件事,光靠摆事实讲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效果几乎为零。如果只是摆事实讲道理,可能别人在听的时候觉得他说得都对,使劲地点头,但是听完之后该干嘛干嘛,完全会把他的话当耳边风。
如果想要成功说服我,就尽量不要和我的大脑皮层对话,而是要和我掌管情绪和原始冲动的部分对话。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说服我戒烟,一种方法是告诉我吸烟有害健康,列出一排数据,告诉我每年因为吸烟死掉多少人,吸烟的危害有多大;另一种方式是把我带到一个因为吸烟得了肺癌的病人面前,把他肺部的照片给我看看,引发我的焦虑和恐惧,告诉我如果继续吸烟过不了多久我的肺也会变成这样。你觉得哪种方式会让我立刻做出戒烟的动作?
理性的劝说好像没有多大意义,我需要情绪,需要冲动。最起码,看了照片后,当下我马上掐掉手里的烟。
三、当下不后悔
一旦做出决定,你所有的后悔都停止了,这时,你只想着这个决定给你带来的好处,心里庆幸着这个决定是对的。
做选择很难,最后只能通过一时的冲动下定决心。而一旦下定了决心,且没有了回旋余地,人们就变得轻松,认为自己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那人们又如何处理决策带来的后果呢?《行为金融学》有诸多分析,比如确认性偏差和认知失调。
1、一旦做出决定,就会出现确认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指的是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在金融市场上,比如,你买了一只股票,你满眼看到的、满耳听到的都会是支持你买入的好消息;你卖出一只股票,你看到的、听到的也都是支持你卖出的消息。
实际情况是,正面和反面的信息都有,你只是在有目的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通常,你总是能找到你想要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决策就是对的。
2、而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指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例如,有人花多年积蓄买了房子,就不允许别人提这个房子降价的信息。因为降价会让自己感到认知失调,非常痛苦。所以宁愿选择不听、不看的方式来避免这种痛苦。投资时也是一样。买入之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卖出去之后,就不去看好消息。
理性分析的作用就像个谋士,帮助你分析各种利弊;做决定的冲动就像个莽夫,头脑一热就下定决心。一般谋士不敢下决定,因为考虑得太多;重大决定需要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需要激情和热血。
决策是冲动的结果,冲动需要安慰。如何减少冲动带来的不利后果?决策需要众谋独断。多数人来谋划,领导来独立决断。众谋,是让多数人发挥理性;独断,是让领导来表现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