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3-01-05 18:33:31有没有可能你做了不理性的事,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行为属于不理性,而你还没发觉。
你觉得减肥难不难?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减肥很难吧,减肥为什么会这么难?你们想过没有它减肥难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特别喜欢吃东西,你觉得你喜欢吃什么东西?问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所有喜欢吃的东西基本上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的热量高,为什么会喜欢高热量食物,有没有没想过这个问题。
我们能这么聪明统治地球,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不健康的偏好,喜欢这种高热量食物,很不健康,导致我们极度肥胖,又有心血管病,这不符合人这么聪明的“动物”,一定是有历史原因。
我们回到两百万年前,假设一堆猴子在草原上,那时候他们喜欢的可能是我们现在认为很健康的食物,比如说蔬菜,瓜果。还有些喜欢吃我们现在认为不健康的东西,比如高热量的东西。那时候只有喜欢吃高热量东西的猴子才能存活下来,因为那个时候食物稀缺,那些喜欢吃健康食品的猴子,因为那个时候食物短缺瓜果的热量少,这类猴子就被淘汰掉了,剩下的这些猴子自然就是喜欢吃高热量的,也就是我们的祖先,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太快食物充足。你在食物链顶端,你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这样就导致我们吃了太多高热量的东西,原来是为了生存产生的偏好,成为现在不健康的食物,这就产生了生存和健康的错配,过去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机制,到现代社会导致我们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一个非常大的错配。
人的很多心理偏差都是这种类似的错配,尤其是很多跟股票市场商品定价里面的心理偏差都是由于错配的原因,在以前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现在不行了,环境完全不一样,以前又没有股票市场,所以说它才会出现这种各种问题。
再举个例子,最后通牒游戏
最后通牒游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游戏。在游戏中有两个人A和B,给他们100块钱。A是提出分钱方案的人,B决定同不同意A提出的方案。比如A说A拿90块,B拿10块,如果B不同意,大家一分钱都拿不到,如果B同意,B就拿10块,A就拿90。所以这个叫做最后通牒游戏,你觉得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应该怎么分这个钱?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B是理性的,而且A知道B是理性的 ,那A就给B一块钱,A自己拿99块钱就行了,因为B是理性的,如果他拒绝这个分钱方案,他一分钱都拿不到,所以只要你不吝啬的一分钱都不分,他肯定会接受这个分钱方案。
如果让你去提出分钱方案,你会怎么分?我觉得你可能就会说50:50这么分对,很多人都会觉得50:50这么分。
有个做研究的机构,把最后通牒游戏用在商学院的教授身上。结果是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这些教授分的钱最少,那些学市场营销的教授反而表现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这些教授,他们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他提出的方案可能就是他们拿99元,别人拿一块钱,那别人肯定把他拒绝了,因为别人觉得不公平。
同一个实验也在学生中间去做。结果发现考试拿A的学生跟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的教授一样,表现很差,那些考试拿C的学生反而分的钱更多。
所以这个结果告诉了我们,不能假设别人是理性的,也不能假设别人知道你知道别人是理性的,当然上面讲的这个博弈是两个人之间的博弈,你不能假设对方是理性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更多的很多人之间的博弈,像股票市场,很多参与者他们互相博弈,
再讲一个更深入的例子,也是一个游戏,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游戏叫猜数游戏。参与游戏的人都是报纸的读者,数字0到100的整数,然后选一个数字,选择的数字要离所有人的平均数的2/3最近他就赢了,猜之前讲一下理性均衡是怎么回事,如果要离所有人的2/3最近,假设大家都是乱来的,0到100随便选,那均值就是50,那就应该选33,因为50的2/3是33。但是如果你假设别人会觉得其他的人都是乱选的,所以别人都会选33,那你就应该选22,因为33的2/3是22,所以选22是第二层理性,但是万一别人知道别人会选22,你又会选多少?随着第三层,第四层理性数值会越来越小,最后才是真的均衡只有0或者1。
这是理性均衡。在金融时报上那些读者,它有个奇怪的分布,有很多人选99和100,这就是瞎搞了,就算大家都选100,平均数的2/3最小也是66,99和100是不可能赢这个游戏。
更多的人选33,这些人是第一层理性的人,他假设大家都是乱选的,大家的平均数是50,所以他们选33。
但是有更多的人选22,这些人是第二层理性的人,选的人更多了,可能他们花了更多时间去思考,他觉得大家会选33,所以他们选22。
然后还有一拨人选0和1。就是那些理性经济学学的特别好的人,真正赢了这个游戏的人是是13,因为他的均值是18.91。
这个游戏奖金是纽约到伦敦的商务舱的往返机票2张,还是挺诱人的,所以大家还是很认真的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说0和1,虽然是理性的,但是不能假设别人是理性的,要去猜别人不理性的程度,这是非常难的,就像这个例子里面赢的人是13,但选择13肯定是有个运气的成分,因为非常难赢,这个游戏你要猜别人非理性的程度,这是非常难猜到。但是你至少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市场上存在一些调皮捣蛋的选,然后去猜大家非理性的程度。
这个游戏在大学里也经常玩,经过多次玩这个游戏之后,大家玩的时间越长越理性。时间越短越不理性。
其实理性程度跟你对实物理解有一定的关系,是去揣测别人的理性程度是很难,大家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了。
说起多重思维,让我想起疫情期间,公司园区组织打疫苗,通知是下午3点到指点位置排队打疫苗,园区的人很多准时去要排很长时间,我特意提前10分钟就去了,结果队伍已经排了很多人,当然准时3点来的人就排的更多了,我以为我在最高层可以不用排队,其实可能只在第二层,还有人在第三层,等四层。
可能大家理解经济学觉得很高深,不容易理解,不管是传统经济学还是行为经济学,都可以完整的解释人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前以为很自然的一些做法或者选择,背后都有无数大佬的实例研究,我会带你洞察行为背后的动机,理解在生活中,工作中,人生中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