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普>“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2-10-16 16:03:43

相信和多人都或多或少看过电视剧里的“勾心斗角”,甄?传里的甄?,琅琊榜里的梅长苏等等,在与各色各样的人周旋时都是一副平和的样子,让自己看上去十分“无害”,一这样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在很多时候,很多人已经把对微笑当成一种习惯,对人对事,积极的消极的,无论种种,都是同一副表情。

看见不喜欢的同学、同事,都要礼貌问好;

不喜欢做的事,却会为了讨好他人而积极去做;其实内心脆弱的要命,却又在朋友中伤后,努力不在意的样子。

或许你会说,这或许是在生活里磨练过后的淡然,可是他们的内心深处真的像表面上一样平静吗?

很显然并不是,他们已经习惯戴上人格面具,用一套“伪装”后的面孔来面对他人。

一位粉丝发给我的私信,她说:“我有时候觉得人跟人之间的相处真的好难,总有的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总有些人的的做法让我无法理解,有时候觉得这个人挺好的,但也会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彼此生出嫌隙,真的好累啊……”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吧,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认识的不少,可能够称为朋友的寥寥无几,能够笃定彼此是真朋友的,更是少之又少。

人与人相处,的确很累,毕竟谁也无法窥测到别人内心的想法,隔着一副皮囊,谁也不知道对方是否是带着面具和你交往。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够在彼此面前卸下心防的人,不必一句话转几个弯再说,也不用思前顾后权衡太多利弊,你对我真,我对你也真,就足够了。

不止是友情,亲情爱情也是如此,一段关系要想长久,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真心。

朋友之间有人升职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唱歌,没大没小的,可一旦在办公室里相互有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情况立刻发生变化,很多人相互都不再是朋友了。

本来很要好的朋友,由于职务问题淡化了关系,甚至是分道扬镳,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并不少见。

最初是为朋友高兴、祝福的,但慢慢地,距离感产生了,朋友的情分似乎淡漠了,心理变化也微妙了。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以前打交道的时候非常谦恭的,可后来,他的脸也渐变。

起初只是对找他办事的人有了“态度”,慢慢地,连在一起工作的人也对他敬而远之了。

只能遵照夫子的教导行事:敬而远之。

恐怕这也算是个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措施吧!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心是比宇宙还浩瀚的地方,而人的复杂性远超任何科学,它没有公式可以计算,也没有精确的工具可以测量。我们都是在一寸一寸地体验自己人格中的维度,比喻成盲人摸象也不为过,个性就是有很多面,它是立体的、富有弹性的、充满奥秘的。

如果说分裂,那每个人都是分裂的,那些不同的人格面具有时互斥、有时互存,但也正是这些或素淡或浓重的面具,构成了我们人格的全部,让我们不至于在面对人生时,只有一套单一的打法。

推己及人,如果你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多面复杂性,对待他人便会有不一样的宽阔眼光。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不起,我只是一个冒充者

“冒充者综合征”指的是,一个人不能从内心里接纳那些外界认可的成就。尽管已经有种种外在的证据表明了你的能力和竞争力,但仍然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成就,促使你取得成就的是时机、外在条件、运气,你只是“骗过”了其他人,让他们误以为你聪明、有能力。他们在失败时,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智商、性格导致了失败,认为自己该为一些错误负主要责任;而在成功时倾向于认为是环境导致了自己的成功。研究表明,70%的人至少有过一次“别人眼里的自己的成就并不属实”的想法。这个词汇在1978年第一次被提出,研究者发现在那些被社会定义为成功人士的人中,有一批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被外界认同,但贬低自我;低估自己的成就,将成就归功于外界因素;觉得自己像个“骗子”和“冒充者”,他们时刻担心被“发现”,被“识破”,被“撕下假面具”。研究者将这种特征归纳称为“冒充者综合征”。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带着面具

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最早由荣格提出,意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它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人格面具,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一个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个侧面,或者部分,也叫子人格,或者亚人格。

人格面具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但是,人格面具多了,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为了减少冲突,有的人采取压抑的方法,把一部分人格面具压抑掉,导致“面具单一”;有的人采取分裂的方法,把不同的人格面具隔离开来,各自为政。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是冲突压抑和分裂造成。

人格面具说来虚伪,却也是社会人行走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认,它或许在某些时刻比所谓的真实自我更重要

因为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固有天性。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

可是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可能是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工作能力可能还很不错,有时也很出色,他们对工作表现得很努力,但他们总抱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他们工作虽做得不错,但他们几乎不能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

有些人在身边的照顾人忽然失去后(如父母去世),独立生活能力可能有很大的增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他们迅速而轻松地与人建立表面上的接触。

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有适应能力,很灵活老练。

但他们几乎不能与人产生深厚的友情,这种与人深入交往能力的不足,很多学者认为与他们的体验能力有关。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不是拘谨的,而是没有分寸和无界限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与现在客体关系心理学所说的自我疆域混乱是一样的)。

他们很难把自己和他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上,如他们在婚姻上夫妻感情的共鸣几乎困难,夫妻生活也体现在性生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无性体验能力”。

他们对一些事情没有“听天由命”或隐退的能力,而是催促强迫自己,为取得别人的认同而斗争。

对此人们也称为交往欲。

一位女士在一档情感访谈节目中投诉自己的丈夫,对待外人热情有礼、无微不至;而对待妻子的时候却冷漠暴躁,常常破口大骂。

他在亲人面前的这种表现,让他的同事简直不敢相信! 因为他在外人眼中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好脾气”

这种对越不熟悉的人越礼貌、热心,但是对越熟悉的人比如亲人反而蛮横,甚至伤害他们的人,被大家称为“双面人”

双面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也许你听过朋友抱怨自己的家人:“在外面好着哪,就是不能回家,在家里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什么都不顺眼……”诸如此类。

为什么“双面人”容易对自己亲近的人很蛮横、大动肝火,往往与他们越是亲密的人受伤越最深呢?

深究起来,我们身边的“双面人”各自都有不同的心理成困。

最后科普一个知识点: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抬杠,没读过书赚大钱的很多。。。

千万资产的很多。。

我们总说遍地都是大学生,大学生找工作太难了,仿佛全世界的求职者都是大学生。

可是你是否知道,大学扩招20年来,至今只有不到4%的人有本科学历。

大家知道在中国所有的汽车中,卖得最好的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的是,大众某某车,或者哈佛某某车,别克某某车。

但不好意思,在中国的销量冠军实际上是面包车五菱宏光!

面包车耐用,空间大,价格低,最大的满足老百姓的要求。

其实说白了,中国的有钱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

总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就以为是全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说一件事情,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双面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幸存者偏差理论

只考虑“幸存者”提供的信息,而忽视“死人”无法提供的信息。

看见在股市上大赚特赚的人,就以为在股市赚钱很容易,却忽视了那些在股市上被收割的大批“韭菜”们。

人们总是习惯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就用一些标签和自以为是的评价为对方打上一个烙印,还往往以为这就是确定的真实。

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确定性”否定了所有的可能性,或许才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大障碍。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