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孩子“成瘾性人格”的形成

孩子“成瘾性人格”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2-12-26 17:01:07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很多“贪玩”过了头,就变成了“成瘾性人格”。比如孩子没黑没白地打游戏,甚至逃课不回家。新闻上还报道过一个10岁的女孩通过手机迷恋上了一个交友直播软件,每天都在等待陌生男子打电话嘘寒问暖。

对此很多父母还不自知,认为孩子小淘气很正常,等到他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其实小孩子正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父母就该及时介入和思考了,特别是那些不好的事物,。

再深究一下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成瘾性人格很多都和父母的这三种行为有关,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防微杜渐,发现问题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案例:10岁男孩网游成瘾两年

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强强(化名)已经是某网游的资深玩家了。强强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两年前父母给他买了一部手机,本来是想查学习资料用的,结果被儿子用来打某款网游,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强强每天6:30要坐校车去学校,他5:00就起床了,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游戏,等到来不及了再匆匆洗脸吃饭。放学后到家第一件事情也是玩游戏,有时候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爷爷奶奶劝说无效,强强几乎变成了宅男,每天都和游戏为伴。

两年下来强强戴上了300多度的眼镜,成绩也滑到了班级的中下游,游戏成瘾,视力欠佳,不爱学习。强强说他在游戏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比现实强多了。实际上,强强这就是形成了“成瘾性人格”了。

什么是成瘾性人格?

目前成瘾性人格在心理学上还没有严格的定义。简单来说,成瘾是指个体强烈地或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并进行某种活动,尽管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有些成瘾者多次努力地去改变,但却屡屡失败。具备这种“特殊”人格的人,就被理解为“成瘾性人格”。

Michael Weaver是一名医学博士,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成瘾的神经行为研究中心的医学指导。他说:“成瘾人格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学诊断。人格是非常复杂的,并没有哪种类型的人格是特别容易成瘾的,是几个因素相结合,导致你更容易成瘾。”

大人中间的成瘾性人格比较明显,比如酒瘾、烟瘾或者喜欢开快车。其实在孩子中间这种状况也是存在的,最常见的就是网瘾少年,再比如暴饮暴食、疯狂打赏主播等。具有成瘾性人格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被动:家长要求去做的正事心不甘情不愿,像写作业和学习都缺乏主动性,做事拖沓,家长推一步孩子走一步。

依赖:孩子非常依赖让他成瘾的事物,就像网络或者成堆的食物等等,如果家长强制剥离孩子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他们会变得六神无主,无所依托。

自我中心:成瘾性人格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专注于眼下他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而对其他正当的事情充耳不闻,觉得自己做的事才是正义的,是应该得到理解和维护的。

反社会人格:因父母不让玩游戏而“拔刀相向”,模仿游戏中的情节而抢劫犯罪,个别孩子还因此具备了反社会人格,他们常常分不清虚拟和现实,如不及时纠偏还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易生闷气:这样的孩子对情绪调控也是不佳的,他们常常生闷气,而不会与父母主动交流。

和别人疏远: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与众不同”, 因此常常与同伴疏远,时间长了还容易产生社交障碍。

强烈的自卑:他们只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掌控感,在现实中却有强烈的自卑感。

寻求刺激:孩子好奇心重,酷爱冒险,希望不断的寻求刺激。

易冲动:做事很少考虑后果,更可能做出草率的决定。

▼危害

“网瘾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副主任银娟介绍,该基地对其学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网瘾少年觉得生活没劲儿;94.6%的网瘾少年具有内向、敏感的个性特质,他们内心自卑,对生活有强烈的无助感;54.8%的网瘾少年因上网受到阻拦,采取过暴力手段。

有人把门反锁起来殴打妈妈,有人把热开水浇到爸爸头上,有人甚至残忍地把妈妈耳朵剪掉一边,还有人用碎玻璃片顶着医务人员的脖子要求出院……

不仅是网瘾,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偏离了轨道,既会影响其健康的性格养成,也会阻断他的正常学习进程,更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他们缺乏自控力,提前大量的透支了所谓的“快乐”,从而也会失去人生进一步发展和向上的机会,一定要警醒了。

孩子的成瘾性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已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成瘾性人格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还和很多其他因素有关,它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各种因素的复合体,生长环境、教导方式、同伴影响都能发挥作用。

J. Wesley Boyd是哈佛医学院的一名医学博士,他说:“你不可能在没接触过某种物质的情况下就对它成瘾。”这是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而前央视主持人樊登更重视人的影响,他说:“父母越凶孩子成瘾性人格越厉害。”

父母的这三种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孩子成瘾性人格的形成。

1、 对孩子粗暴相对

有的家长缺乏耐心,或者夫妻不睦,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甚至拳脚相向。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因此只能靠“依赖”其他事情来寻求快乐。他在不良习惯中沉溺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这是一种奖励机制,而回到现实后会更加痛苦不堪。

2、 纵容孩子的“放肆”

有的时候孩子不好的苗头其实刚刚萌芽,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放肆”没了边界,宠爱过度,就变成了毫无责任感的放纵了。孩子在是非不明的情况下就容易走极端,等到家长想拉回来的时候已经走得很远了。

3、 和孩子关系冷漠

案例中的强强是留守儿童,平时和父母联络很少,一年见面的机会更少。他和爷爷奶奶缺乏有效的沟通,在询问中又表示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所以才选择在游戏中寻求自我。父母和孩子关系冷漠,对孩子的喜怒哀乐知之甚少,就等于不断地把他推向了边缘化。

如何解决孩子的“上瘾”问题?

1、 共处:避免孩子长时间独处

成瘾性的人格最忌讳的就是长时间独处,独处会提供更多机会诱发成瘾的各种表现。所以父母要尽量创造时间和空间来和孩子互动,形成温馨和谐的亲子共处模式,即便是不能在一起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来加强交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积极向上。

2、 关爱: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温暖,不将工作中的烦心事迁怒于孩子身上,家庭中有不和谐的因素也要尽量避开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琐事的挡箭牌和受害者。让娃感受到父母之爱和家族的希望,家庭永远是他强大的后盾,任何事情都可以和父母分享,包括解决不了的事和开心的事情。

3、 交友:帮娃建立积极的朋友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启示我们,生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孩子本身社会认知有限,如果自控力再差些,遇上“狐朋狗友”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家长在这方面要进行筛选一下,鼓励孩子多和有上进心的孩子交友玩耍,远离那些“成瘾”的孩子。

4、 转化: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爱好

研究表明,如果你对一样事物容易成瘾,那么也很容易对其他事物成瘾,这其中似乎涉及到非同寻常的“专注力”。家长要做的是将孩子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其他良好的兴趣爱好上,比如绘画、弹琴或者运动,在这些方面“上瘾”,孩子上进,家长也安心了。

总之,家长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采取正确的养育方式,不给孩子有“上瘾成灾”的机会,这样娃才能茁壮成长!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