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发布时间:2022-12-20 17:38:51思维反刍,这是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特点,思维反刍的存在会延长抑郁发作时间,使得抑郁症容易复发。存在思维反刍的患者常常会认为思维反刍可以让自己想得更清楚,更有把握,或者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但实际上思维反刍使得个体疏远了奖励性更强的、更积极的行为和活动,反而有助于孤立和被动性。
我举个例子。
比如,普通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好懦弱,没有自信,人生太失败了。作为正常的人来说,要想解决这个认知,会这么去思考:
我很懦弱,这并不一定是我本人的问题,也许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环境等影响,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我换个平台或者地方,也许自己就会变好很多,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认知方式。
但是如果是思维反刍很严重的人,他们会怎么想呢?
我记得我原来高中的时候考试失败过,当时被老师批评,在班上丢了脸,我觉得我自己就是很没有本事,他们看不起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太多的优点,只会让别人笑话。
乍一看,这是不是很像我们平时“反省”的态度?
事实上,这种并不是反省啊,这是一种相当消极的看法,明知这件事对现在来说是没用的,甚至没有多少意义,但还是老想着这些事情,一直陷入情绪里面无法自拔。
真正的反省,应该是这样的认知:
高中的时候考试失败,被老师批评,我觉得我主要是成绩不够好,态度有点懒散,自然会让同学们不受尊重,倘若我再努力一下,改正自身这样的缺点,也许我就能获得别人积极的关注,这对我来说是有利的。
大家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这两种认知到底有啥区别?思维反刍和真正的反省,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思维反刍当中,其实包含有许多不合理的认知出现。
如:过度概括化。因为在朋友聚会时我比较内向,所以没有交朋友所需要的素质。这个说法是一个广泛的消极结论,其结论远远超过事情本身。
然而,内向一定是导致没有交朋友的必然因素吗?周围的环境和大家的性格是否融洽、匹配,这些条件有没有考虑进去,都是需要客观分析的。性格是影响一个人没办法交朋友的其中一个因素,但是要把这个因素过度概括,认为都是内向无法交朋友,这个理由就有些牵强了。
如:贴标签。我是个失败者,考试比不上别人,是我不好。不去考虑事情可能并不会导致灾难化的结果,就给自己或他人贴上确定的且概括化的标签。
我失败了,真的只是我不好,还是有客观条件影响所致,比如父母生病去照顾没有专心复习、孩子生病了一直忙于照顾等;这些客观条件影响了做事情失败,那么在评价时,就不能给自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做法。
难道一个人做事,家里有人生病去照顾,还得要求一个人能抽出精力100%去应付考试吗?显然不能。对自己做评价贴标签以前,一定要辩证看待,不要把过多的问题压在自己身上,要学会全方面分析和认识自己,才能达到客观的地步。
在不合理的认知范围里,其实还包括有灾难化、夸大或缩小、绝对化要求等观念,这些认知错误,导致了一个人在情绪、行为上也会出现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CBT技术里对于认知方面的调整尤为关键,别小看矫正信念、聚焦问题解决、认知概念化等技术,这些都是治疗的核心环节,应对自动思维,纠正不合理的信念是非常难的。
倘若不解决这些认知上的困扰,一个人究其一生,都无法走出内心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