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
发布时间:2022-12-14 19:01:22“我们家孩子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我们家孩子一句话都说不流利,结结巴巴的。”
很多家长反映宝宝两岁多了,除了偶尔会叫爸爸妈妈,就没有什么主动语言了,担心宝宝有语言发育障碍或者自闭症的倾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通常语言发育不良的表现有哪些:
1.孩子说话晚,部分儿童会有目光不对视的现象
2.发音不清,大舌头
3.发音困难,发音不准
4.说话吃力、结巴,不流利
5.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6.喜欢重复别人的问话
正常情况下,1-2岁是宝宝语言的敏感期,2-3岁是宝宝语言的爆发期,1岁会叫爸爸妈妈,2岁最简单也能够说四五个字的语句了,如果宝宝两岁多还不会说话,那家长就应该重视起来了。
有些家长很有意思,小孩刚生下来就盼着能早点说话,盼着口齿伶俐,活泼可爱。真遇上那说话晚的孩子,又用“贵人语迟”来安慰自己。
事实上,“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只是大人对孩子的美好寄愿罢了,未必是好现象。
相反,宝宝语迟未必是“贵人”,如果宝宝超过两岁还不会说话或者说话很少,就要警惕宝宝语言发育迟缓了,必要时需要进行科学的干预和针对性训练。
这些你不以为意的小事,正在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
1. 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
无论是电视还是手机都只是被动灌输的语言模式,宝宝缺乏与家人之间的应答性行为,每天只是跟冷冰冰的屏幕进行交流,导致宝宝似乎没有要进行语言表达的需求。
2. 经常使用过于软烂的食物
很多宝妈都会担心宝宝嚼不烂、不好消化,过晚给宝宝添加辅食或总给宝宝吃过于软烂的食物,却不知道这样做,宝宝的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导致宝宝发音不标准、口吃。
3. 语速太快,宝宝跟不上
有些家长说话速度太快,没有给宝宝从“听到→理解→回答”的时间,这样宝宝会很难接收到有效信息。当宝宝下意识地追着你说的内容去听,这时候他的大脑和语言无法同步,就有可能会导致口吃或不爱说话。
4. 只说叠词不说整话
宝宝在18个月以内说叠词或儿语,是婴儿语言发育特定的表现。但是当宝宝超过18个月,家长就要将儿语表达改为成人的表达方式。
除了说叠词外,奶声奶气的腔调、夸张的表情、高昂的音调都是儿语的特征。
5. 模仿或指责宝宝的发音
小脑斧,小兔几,大飞狼……这些宝宝自己“发明”的词语,被家长重复模仿,孩子不知道正确的发音,还觉得自己被嘲笑了,就不想继续说了。其实这个时候你只要将他的话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一遍就可以了。
6. 语言环境太复杂
有些家庭语言环境太过复杂,爸爸妈妈说普通话,爷爷奶奶说方言,宝宝不知道该学哪种语言,要么都学不好,要么排斥开口讲话,这对正在学说话的宝宝来说,都容易造成语言能力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有可能是感统失调在“作怪”
孩子的语言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统能力的发展。
如果孩子的听觉或视觉不佳,就会导致认知和理解出现障碍,影响语言的发展;
如果孩子前庭觉失调,对于输入大脑的信息无法判断、筛选和过滤,从而造成孩子开口晚、语言逻辑不好、说话颠三倒四;
本体感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比如肌肉的控制,手眼协调,动作的灵活度。举个例子,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准确地摸到鼻子,这就是本体感在协助我们控制身体。本体觉发育不良的孩子动作拖拉,笨拙,大脑对声带、舌头、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孩子思维快于语言,出现口齿不清和口吃的现象;
而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大多排斥与他人的亲密接触,因而减少了很多听取和模仿语言的机会。除此之外还特别黏人,情绪管理比较差,容易哭闹,从而引起父母无意识的排斥,导致早期的沟通障碍,影响孩子语言能力发展。
所以家长们除了要给孩子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还在日常生活中给与足够的语言刺激,训练孩子的感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