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边界意识
发布时间:2022-12-01 17:09:17《说文解字》中写道:“我,施身自谓也。”自此,“我”字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至今。而“自我”与“我”不同,它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由此可见,“我”是生来就有的,但“自我”需要后天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自我的诞生》的作者武志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4年,曾帮助过各种各样的来访者解决他们的问题。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对心理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他发现每个人遇到问题、困难时的状态各有不同,有的人坦然自若,有的人焦虑忧心,还有的人狂怒暴躁……这一切都是“自我形成和发展”的结果。
因此,结合了临床经验和心理学研究基础,他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整理成书,在书中,详细地剖析了自我诞生和发展的过程,还针对整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并在每个章节中配有相应的“练习题”,帮让读者将“学”与“思”结合在一起,让理论不止停留在脑袋里,还可以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
一、什么样的人自我没有形成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自我没有形成的人,甚至我们也是这样的人。这类人总是在关注“你”,而不是自己,具体可以把他们分成两大类:
(一)“好人”
一切的选择、行为,都以他人为主,做任何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迎合别人。
比如,
A饿了问B:“你想吃什么?”
B说:“我们去吃火锅。”
如果A不想吃,但他却同意了,那么大概率他就是属于“好人”这一类;
(二)高自恋者
这类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只是一味地要求别人配合自己,喜欢强调主权。
比如,
A饿了问B:“我饿了,咱俩吃火锅去呀!”
B说:“我最近上火,不太想去。”
如果A不同意B,且强迫B跟他一起去吃,那么大概率他是属于“高自恋者”。
这两种状态虽然常见,却都不是一个良好的“自我”成长的结果,是对自我的一种扭曲和破坏。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别人,也不能一味地让别人迁就自己,想要达到一种更成熟、稳定的自我状态,需要建立强大且真实的自我。
在书中,作者写到:那些有自我意识的人,就像一尊尊“小神”,他们不仅自在,还充满尊严感和完整感。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发展自我?
二、自我诞生与发展的五个阶段
从《自我的诞生》中,我们可以看出,整本书的理论内容,是马勒的“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和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期”理论的延伸,基于这两个理论,作者提出了一套“自我诞生与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具体包括:自恋之壳、母爱怀抱、家庭港湾、社会熔炉和无限世界五个部分,这既是整本书的逻辑主线,也是我们人生的成长轨迹。在一点点的抽丝剥茧过程中,作者带着我们一步步整理了自我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心理知识,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我们无法绕过的,那就是“边界”。
三、自我诞生与发展的重点----边界
在整个自我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明确的认识边界,还要有意识的打破边界。换句话来说,就是对外,要建立边界;对内,要打破边界。
从我们自身来说,边界就是局限性。所以,我们要不断寻找自己的边界,挑战边界,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出舒适区,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而对自己之外的人和事物,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边界,不要成为那种一味让步、讨好别人的“好人”,这样只会一步步失去自我。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具体解释了不同的边界,比如地理边界、身体边界、心理边界和财产边界。
比如,地理边界。它可以算作是一种领土意识,这点在小动物身上尤为明显,他们会禁止他人入侵自己的领地。而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妈妈觉得“儿子的家=我的家,儿媳是外人”,这在情理关系层面来讲固然没错,但也是“家庭地理边界”没有处理好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婆媳之间,都很容易引发矛盾。
正如作者武志红所说:“如果彼此之间有清晰的地理边界,大家就会尊重这个边界,这样虽然看上去距离远了,但其实大家关系更和谐。”事实上,不只是地理上的边界,在身体、心理,甚至是财产上,我们也要有边界意识,明确了解自己的尺度,既要懂得谦让,也要学会拒绝。
有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发现、了解自己的边界,才能更好的处理“我”和“你”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爱别人,爱自己,才能诞生出一个更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