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框架效应 为什么你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

框架效应 为什么你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

发布时间:2022-11-30 21:07:24

来看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有个吝啬鬼掉河里了,然后岸边的人就来救他。其中一个人对他喊到:“快把你手伸过来,我把你拉上来!”但是吝啬鬼听了这话后,不为所动,就是不伸手。而另一个人却对他喊到:“我把手伸过来,你抓住我的手。”结果这个吝啬鬼一听这话,立刻抓住了那人的手。

两个救人的人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结果吝啬鬼就做出不了不同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牵扯到我们今天要说的“框架效应”。

心理学中的“框架效应”告诉父母:为什么你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

框架效应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一样的描述,导致的不同的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为什么叫“框架”效应,而不是其他名字呢?

事实上,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或问题的描述,都会产生一个框架,而对方的反应基本就在这个框架限定范围之内,所以才称之为“框架效应”。

这就好像解应用题,回答者不可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回答,他必须按照我们给出的条件来解答,而我们给出的条件就限制了回答者的作答范围,这就形成了一个框架。

我举个例子:

以前有很多骗子,说可以提高父母生男孩几率,他们都要5000元。一个对父母说:“生不出儿子,一分不要,钱都退给你”;而另一个说“生出儿子,收5000元 ”。结果大家都选择了第一个骗子。

而其实这两个骗子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第一个骗子的表述把父母的思维框定在了一个“收益”的框架下,生不出男孩也没有损失;而第二个骗子却把父母的思维框定在“损失”的框架下,生出儿子就要掏钱。所以相对来说,人们肯定是喜欢有“收益”的框架。

这就是框架效应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说得再简单点,就是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说。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框架效应呢?什么样的框架效应更能影响对方呢?

1、整体框架的倾向

我们说出的任何话,其实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基调上,这个基调跟我们的价值观、观察事物的角度等有关,而这个基调就决定了整体框架的倾向。

比如说沙漠中只剩一杯水了,有的人会说:“就还只有一杯水了”,而有的人则会说:“幸好还有一杯水”。这不同的表述方式就是建立在我们自身长久以来形成的价值态度上。

有的人说话让人感觉朝气澎湃,有的人说话就让人感到死气沉沉,其实并不是具体细节上的原因,而是一开始框架建立时的方向就决定了。

这种整体框架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只要方向对了,哪怕你细节做的不到位,最终只会影响成果的大小。但是如果框架方向就选错了,细节做的再好,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什么样的框架更容易受欢迎呢?这不一定,需要具体环境具体对待。比如说,一般来说,带来利益的框架更容易受人欢迎,但是在危险的情况下,保守的框架反而更能获得人的认可。

2、具体细节的把握

当整体框架方向选择正确后,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细节上做好文章了。因为框架效应是在双方之间发挥作用的,所以对方的价值观、思想、情绪等也会反过来制约框架效应。那些沟通大师、销售高手都是察言观色的好手,随时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框架,从而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这其实说的就是现在特别流行的话术,按照一定的套路来表述,最终影响别人。

如何利用“框架效应”教育孩子

理解了框架效应,我们就应该明白,孩子的反应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跟父母的表达有着绝对影响。很多时候,虽然对孩子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换种方式却可以更容易获得孩子的配合。

首先,父母需要建立正确的框架倾向

在我看来,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框架方向上就存在严重问题。父母往往建立的是一种批评否定的框架,是带着挑刺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在这种框架下,孩子只能做出对抗性的反应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框架下,叛逆是一种必然结果。

说到这里,就跟我提出的“肯定式教养”理念不谋而合了。你建立的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框架,就决定了孩子做出何种反应。所以不要怪你孩子叛逆不听话,而是你一开始建立的框架就有问题。

举个例子,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叽了,在你建立的否定框架下,你会批评指责孩子的拖拉磨叽,而孩子显然是不会喜欢被别人批评的,为了证明自己,他就会必然跟父母对着干,更加的拖拉磨叽。

而当你建立了肯定的框架,更多地看到孩子写作业时表现出来的其他优点,肯定表扬孩子时,孩子就会喜欢作业,更加积极地写。拖拉磨叽这种小毛病会随着孩子的热爱而逐渐消失。

当然,对于框架倾向,不仅仅是只有肯定、否定,还有像积极、消极,收益、损失等等。一般来说,正面的框架会更受孩子欢迎,也就越容易影响孩子。

其次,具体细节上要掌握一些话术

当我们教育孩子时选择的框架方向没有大问题时,具体影响我们教育结果的就是我们对细节的把控了。

其实对于具体的话术,网上教的文章有很多,毕竟父母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可以拿来就用的话术,所以我也不想多说了。一般来说,话术讲究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先共情,后解决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套路。

只要父母掌握了这个基本套路,基本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沟通问题,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议。

写在最后

框架效应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反应不对,而是父母一开始的教育就设置了不当的框架,而孩子也就只能做出叛逆的反应。

所以,父母要首先反思下自己:你建立了何种框架?你这种框架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作答。不要什么屎盆子都往孩子身上扣,总是指责孩子的不对。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