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认知盈余
发布时间:2022-11-29 16:17:32作者克莱?舍基是一位专注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会性网络研究的美国作家和企业顾问。他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评论》和《连线》等多家知名媒体上发表过多篇专栏文章,并且为包括微软、宝洁、BBC、乐高以及美国海军在内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克莱?舍基一直专注于网络经济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被业界称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
《认知盈余》这本书详细阐述了随着互联网交互工具的发展,人们的自由时间不仅可以用于内容消费,还可以用于分享和创造的现状。这本书可以说是奠定了分享经济的理论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工具的出现,对于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和经济规则会带来哪些改变。
一、产生“认知盈余”的基本条件
在当前社会,“认知盈余”能够成为一种资源,得益于两个条件,分别是人们做事存在的内在动机,和互联网协作工具的出现。
1. 用户确实有“无私奉献”自己自由时间的内在动机
人们做事的内在动机主要包括两种:出于热爱,或者是为了获得认同。比如书中提到的“西风少年”的例子,一群年轻人利用各自的自由时间组织了一个滑板联盟,他们互相交流心得技巧,将滑板从作为“陆地冲浪板”的儿童玩具,变成了一个竞技项目,并配上了相应的服装和音乐,可以说是定义了现代滑板文化。这群人做这件事纯粹是出于对滑板的热爱。同样,获得认同感也是人们做事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机。当一个人通过分享,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自己的能力时,他会有内心的满足感。
以国内最早的天涯论坛为例,很多人在上面连载自己的小说,免费让任何人阅读。就像2006年的历史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最早就是在天涯论坛上免费连载的。在写书期间,作者当年明月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来自读者的认可就是激励他不停写作的主要动力。
2.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在任意网络节点间双向流动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信息的流动依靠的是像电视、广播、报纸一样的传统媒体。这些传统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单向输出,用户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就可以了。所以,那时的媒体就是一个广播工具,用来向人们传播专业媒体人制作的内容。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的流动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同时,整个互联网是开放的架构,不属于任何公司或者机构。所以,不管你是 Google 的 CEO 还是普通的学生,在网络上都可以平等地发声。
现在,互联网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互动。所以像等车、吃饭这样的碎片时间也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协作的门槛和成本被大大地降低。
二、如何搭建网络共享社区
如果想让一群人持续贡献自己的“认知盈余”,就需要设计一套协作机制。就像种一棵树只需要土壤和种子,但是要让树能好好成长,就需要一套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就叫做“网络共享社区”。搭建网络共享社区需要考虑如下四个关键点。
1. 通过早期的小范围试点,来确保社区提供的服务是有用的
这里的“有用”,就是说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刚需,如果提供的服务对应的是伪需求,那么这个社区就很难运营下去。
2. 建立一套反馈机制,来激励服务提供者持续地提供服务
人们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分享自己的认知盈余,但是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毕竟客户想不分享就可以不分享,我们也不能命令客户来做贡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社区就需要设计一套反馈机制,通过迎合用户的内在动机,来保证社区服务的连续性。
克莱?舍基把“建立反馈机制”称为 “用机会引导行为”,也就是说让用户的内在动机得到回报,进而引导用户持续的行为。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内在动机包括对一件事情的热爱以及对认同感的追求。所以,可以通过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来引导他们持续地提供服务。
3. 通过服务质量管理,让消费者能够快速获得优质的服务
一个社区要想留住用户,就得始终给客户最好的服务体验。在社区运营初期,因为规模小服务少,可以通过筛选服务的提供者来保证服务质量。比如知乎早期就采用了邀请注册制。但随着服务提供者数量的增加,每个人的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优质服务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低。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消费者很难高效地获得优质的服务。所以说,管理好服务质量才能留住消费者。
4. 通过打造社区文化,让社区自行健康地运营
对于社区来说,社区文化是它的气质,通过这种
气质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主动加入,真正实现“无为而治”。作者举了静音车厢的例子来证明文化的形成可以减少运营成本。美国公司在很多列车上都设立了静音车厢,不允许大声说话、公放音乐以及打电话。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一旦有人破坏了秩序,比如说接听了电话,那就会有乘客主动站起来制止。而乘客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们有靠山,他们相信如果有冲突,乘务员会支持自己并强制对方执行。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列车的运营成本,也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三、“共享文化”和“去中心化”的协作形式,会带来哪些机会和挑战
1. “去中心化”的协作将打破传统商业模型中工人、销售商和消费者的三方模式,生产者同时也可以是销售者和消费者,让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比如维基百科的例子证明,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是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形式来共同编辑文档的。凤凰城 Local Motors 公司的例子证明了,汽车也是可以采用协作方式来设计和制造的。15万名汽车爱好者会为一辆拉力车的设计提供方案,而这些方案中涉及的零件又是由散布在美国各地的“微型工厂”,通过3D打印等技术进行生产的。在短短的几年里,作者所强调的“去中心化”协作已经从屈指可数的案例,变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可以说,从知识到产品,从软件到硬件,几乎所有东西现在都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形式来生产。
2. 企业如果利用好新媒体,可以让宣传的效果事半功倍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的流动不用再围绕着传统媒体,以公众号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会在舆论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未来企业要想做好宣传,一定要利用好新媒体资源。
3. 对个人来说,拥有多重身份将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去中心化”协作的出现,让加入一个组织的门槛被无限降低,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扮演不同角色。比如说,你在白天可以是一位公司职员,晚上就成了一名作家,周末又变成了一位讲师。所以,你的任何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平台来“贡献”,个人的能力将被充分地挖掘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