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学会“心理断乳”
发布时间:2022-11-28 15:21:17在青春期前后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除了长高了,声音变了,还特别的"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而让家长特别头疼的这一个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很多家长会认为"这不是我孩子""他以前很听话的"等等。很明显,这是孩子的断乳期,同时也是家长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应有的权利,他们不是家长手中的傀儡,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我们要拒绝对孩子实施"情感操纵",家长也要学会"心理断乳"。
"心理断乳期"孩子的特征是什么?
这一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喜欢独立活动,希望别人能把自己当做是成年人来看待,自尊心特别强烈。
如果你还把他当做小孩子来看待的话,只会让他们觉得你很烦,时间久了便会长生反抗心理和对立情绪。
父母很多时候都会跟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但在他自己看来,他已经长大了,是个成年人了。
第二点表现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你会发现以前家里最文静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在饭桌上也会因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跟你争论几句了。但由于经验不足,所以在争论过后他们会有一段时间里不会理会你。
家长要如何应对这一时期的孩子?
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们也是越来越头大,"怎么这么不听话?""非要跟我对着干""以前不是这样的"哀叹声此起彼伏。
首先,要正视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这一时期实质上是孩子人生中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家长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而又亲密的关系。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去外面打拼。而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一辈子跟在孩子身边照顾他们,这也只会害了他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放手。
记得初中的时候自己第一次住校,日常上课下课,跟同学搞好关系;在宿舍里自己洗衣服,自已整理床铺,打扫卫生,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些许困难,毕竟以前在家的时候很少做这些。但是慢慢就会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这么厉害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想办法解决,在面对同学之间纠纷的时候想方法解决。
父母在这个时候也只是充当"顾问"而已,他们远在千里之外,能做的就是给你建议,真正实践的也只是自己。
经过这一时期的磨炼,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不少,不再是"妈妈,我这个不会""爸爸,这个要怎么办""这个太难了,我做不了"
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式。对于他们的成长,我们无法干预,也干预不了。
再者,在孩子断乳期间,家长自己也要学会"心理断乳"。
父母可能会偶尔抱怨说"小时候我去哪里你就跟到哪里,就差洗澡的时候也一起洗了""你现在不这样了,是嫌弃我们了吗"
其实不然,孩子只是长大了,独立了。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被孩子粘着的生活,习惯了自己做什么,孩子也跟着做什么;习惯了孩子对自己说的"我长大了要嫁给爸爸""妈妈,以后我长大了就娶你"可能你觉得这是孩子对你的爱,是一种亲密的表现。
但也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恋父"或者"恋母"情结,对于孩子来说,身体在成长,心理却是停滞不前的。像现实生活中的"妈宝男",以及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儿依恋爸爸,儿子依恋妈妈等现象,也正提醒广大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心理断乳"。
老鹰有翱翔天空之际,狮子也有自己建立和领导狮群的时候,更何况我们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呢。
所以,家长要学会适应孩子独立生活、长大成人这一现实,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最后一点,也是深有体会的一点:拒绝情感操纵。
看到这个建议,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我这是在挑事,怎么能够说得这么难听呢?
但在生活中,在很多的家庭中,"情感操纵",它是真实存在的一种软暴力,只不过是你们没有发现而已。
在这一种现象之中,最最常出现的一句话,也是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不过是父母们站在自己以往经验的角度上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只能说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但这其中的"好"与"不好",只能是当事人说了算。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奔波赚钱养家,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喜好,只是一味地强加"我都是为你好"这一观念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好,这种做法往往吃力不讨好,反而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心理和对立情绪。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反暴力领域权威专家丽莎.阿伦森.方特斯,她曾经陷入一段"情感操纵"的暴力之中而不自知,直到后来才发现,她的前夫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对其实施高压型控制,被对方跟踪、威胁、折磨。在她走出这段感情经历之后,对于那些处于情感操纵关系中的受害者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才有了《情感操纵》一书。
在很多家庭里,很多父母觉得这件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你却要用这种方式来解决,为什么就不能按我的方式来呢?
像现在大多数90后面临的催婚问题,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自己孩子对于婚姻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关于另一半有什么要求。
只是一味地认为,年龄到了就要结婚生子,不然超过了这个年龄线就没人要了。
殊不知他们养活自己就很困难了。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自己在广州打拼,碍于家里面催得紧,她也只好应付式地去相亲。
她妈妈在电话里都会跟她说"女儿啊,妈妈帮你找了一个,还不错,你们有时间见个面吧?""哎呀,女大当嫁,我们也是为了你以后着想啊""你别傻了,女孩子过了三十就没人要了"
做父母的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家立业,却不知道他们每个月的衣食住行才是他们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致于后来她家里人的电话是越来越不想接,就算接了也会以"工作忙"推脱掉。逢年过节回家,一家人坐在一块也都是相看无言。
并不是你认为的"好",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好"。
生活中越是亲近的人,就更不应该以爱之名来操纵别人。你可能觉得这样是爱,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不过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爱,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折磨,一种在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妈妈、《都挺好》里面的苏大强都用这种看似是爱,实则是暴力的手段来控制子女,最后只不过让一段感情渐行渐远最后破裂。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和未来,也是社会的栋梁,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家长应该关心的。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家长要拒绝"情感操纵",学会心理断乳,让孩子独立、自主、自强地生活,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一尊尊没有自主意识的傀儡。